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郎瑛


   郎瑛好茶,懂茶事,对茶俗颇有研究。他在《七修类稿》中提到关于婚礼的茶俗。

郎瑛(1487年一约1566年)字仁宝,号草桥,作家、藏书家、古物鉴赏家,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郎瑛活了八十多岁,由于缺乏资料记载,我们除了对其学术成就稍有了解之外,对其生平事迹知之甚少。美国富路特、房兆楹原主编的《明代名人传》一书对此做了一些考证,以下大部分资料都出自本书,特此说明。

资料郎瑛出生于一个古董商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儿子。郎瑛的父亲最先在杭州倒卖青铜器,将从开封收集到的青铜器运到杭州出售,借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郎瑛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郎父郎母人至中年却仍然无子,他们对此深感焦虑,于是开始广做善事,以期获得上天的怜悯。郎父郎母的虔诚祈祷最终得到了回报,他们后来至少生下了两个儿子。郎瑛年仅五岁时,郎父去世,郎母不太熟悉古董的价值,将一些价值不菲的器物重新铸成祭器或佛像,最后基本没有剩下多少古董。郎瑛的两个姐夫觊觎郎家财产,几次加害郎瑛,但均未成功,两个男孩凭借一些残留的田产来养活母亲和他们自己。

    郎瑛少年早成,年纪很小时就进入了当地的学校读书,不过他无意官场且身体时有不适,因此最终选择了离开学校。据说郎瑛酷爱文学,除了留给母亲一小部分钱财作为生活费之外,他的钱财悉数被用来购买书籍和艺术藏品。即使后来郎家的遗产不断减少,甚至到了生活拮据的地步,似乎也没能阻止郎瑛的学习研究。

     郎瑛倾其一生广泛阅读、钻研各类书籍,摘录书中重要的条目,并通过其性情和学识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建立了比较广的朋友圈。同时,他也乐于与友人一同娱乐、会面、交谈,且往往在这些时候,他会对时事及国事发表一些颇有洞察力的评论,其中一些还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据说,郎瑛富有正义感且性情坦率,他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以讨好权贵。

经过多年的笔记记录,郎瑛积累了大量各种门类的信息,这些后来被刊刻为多卷本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七修类稿》(五十一卷),并附有续篇《续稿》(七卷)和《续巳稿》(一卷,见于《说郛续》)。郎瑛的其他著作今已遗失,包括散文、诗歌的选集以及两部杂录《萃忠录》和《青史衮钺》。

《七修类稿》,其内容包括当朝史事掌故、社会风俗琐闻,艺文及学术考辨等各种主题,分为天地、国事、义理、辨正、诗文、事物和奇谑七大类。这些笔记中的一些内容或源于作者的直接观察或记忆,或源于与友人及来访者的交谈;其他内容则出自其参阅的文献资料,其中有些文献今已失传。

郎瑛好茶,懂茶事,对茶俗颇有研究。他在《七修类稿》中提到:“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二称皆谚,亦有义存焉。” 古人将婚姻礼俗中重要的下聘礼这个环节称为“下茶”。古人认为,茶叶树是不能用移植幼苗的方法来栽培的,一定得用茶树的籽实下种才能种植。这点,对于极为重要的婚姻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不能移植意味着婚姻牢固不可移易;而籽实下种则意味着“子生―一生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