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红碎茶

 

 

 品质特征

红碎茶因外形细碎,呈颗粒型碎片而得名,也有“红细茶”的叫法。

红碎茶,外形紧结、重实、色泽乌润,也有呈油润的棕色,滋味浓厚鲜爽,香气鲜浓,汤色红艳,叶底红匀明亮。

 

产区

红碎茶在云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湖南、四川、湖北福建等省都有生产,根据茶树品种,可分为大叶种红碎茶和中小叶种红碎茶。

云贵高原附近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始生产地,亚热带季风的气候、温湿度、雨量,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茶叶的采摘期长,产量高,品种资源十分丰富。实践证明,生长在这些地区的大叶种茶,含茶单宁含量高、其他浸出物也较高,最适合于产制汁液浓厚的红碎茶。


 

工艺、特点

红碎茶是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等工艺制成的,红碎茶初制工艺的特点是在条红茶加工工序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揉切的目的是充分破坏叶组织,使干茶中的内含成分更易泡出,形成红碎茶滋味浓、强、鲜的品质风格。

与工夫红茶最大的区别就是,红碎茶的外形比较细碎,所以才称为红碎茶,形态特征上分为颗粒型、片状型和细砂粒状。

 

冲泡要点

红碎茶口感浓烈,根据不同地区出产有不同的风味,红碎茶最适合与蜂蜜、牛奶等调和饮用。

红碎茶品质同时也可用调入牛奶的方式鉴别,在茶汤中加入数量约为茶汤的十分之一的鲜牛奶,加奶后汤色以粉红明亮或棕红明亮为好,淡黄微红或淡红的次之,暗褐、淡灰、灰白的较差。

加奶后的滋味,要求仍能尝出明显的茶味,这是茶汤浓的反应。茶汤入口后,两腮立即有明显的刺激性,是茶汤强度的反应,如果只感到明显的奶味,而茶味淡薄,则此茶品质差。  

 

历史

红碎茶的正式出现有赖于红茶加工工艺的变革和茶机械的发明。

1835年印度阿萨姆开始种茶,茶种是由中国进口的,中国专家还曾前往指导小种红茶的生产技术。后来简化制造程序,取消锅炒,改为发酵、烘焙,生产类似中国工夫红茶的产品。

1874年W.S.莱尔(W.S.Lyle)发明第一台揉捻机后,1876年乔治·里德(George Reld)又发明了切茶机,可以将条形茶切成短小而且很细的碎茶。再经过后期的不断演变、发展,新的机具、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到后来各种制法、产品的花色逐渐定型,各地饮用红碎茶的习惯也已形成,红碎茶慢慢地也成为了全球的大宗饮料。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