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马一浮


  马一浮喜饮龙井,后来抗战时期爱上了云南沱茶。马一浮喝茶很讲究,自制碳饼和茶具,喜欢独饮。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浙江大学原教授。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曾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马一浮在二、三、四十年代是与梁漱溟、熊十力等人齐名的儒家学者。他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深刻研究和体验,是时人所公认的。马一浮的文化观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文化完全是精神的产物。他反复声称:“一切道术皆统摄于六艺,而六艺实统摄于一心,即是一心之全体大用也。”又说:“天下万事万物不能外于六艺,六艺之道不能外于自心”,“六艺之本,即是吾人自心所具之义理”。因此,在文化、学术上如果“不知反求自心之义理,终无入头处”。

康乃、吴云主编的《中国茶文化趣谈》一书记载了马一浮和茶的缘分,这里摘录并整理如下:马一浮的故乡绍兴和他久居杭州的花港蒋庄,都属于茶乡。花港蒋庄离龙井茶产地很近,所以他刚开始爱喝龙井。后来抗战时期,他流徙到大后方,当地的朋友送给他一包沱茶。他见这种茶颜色呈褐色微红,味香醇厚,煎烹之后的香气、醇味都非同一般。从此爱上了沱茶。马一浮饮茶很讲究品位,不但茶叶要可口,而且茶具、茶炊都要有品位。他根据古书上记述的古人用的茶具、茶炊的式样,请能工巧匠进行仿造。他不惜造价的昂贵,用优质铜材,打造了一尊小巧的茶炉。还特地请宜兴紫砂名手制作了一个紫砂茶壶,并在壶壁上镌刻上他自书的“汤嫩水清花不散,口甘神爽味偏长”的联语。就连茶盅也制作得小巧玲珑,造型美观,在品茶时既陶醉于茶的香醇,又觉得这套茶具很让人玩味得爱不释手。他用来烹茶的木炭也是特制的,他选购的是优质木炭,但仍烟熏火燎,污染水质;后来改用煤球,却造成黑烟乱窜,水味不纯。一段时间之后,他研制成了一种将其粉碎成末,再混以水和胶制成缸炉烧饼般大小的炭饼。用这样的炭饼燃烧烹茶,无烟无味,烧红的炭饼火缓而平稳,烹出来的茶最好喝。马一浮饮茶最喜欢自斟自饮,在幽静的环境里,他边饮茶边念茶诗,念到精彩处还加以评述,怡然自得。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