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吴振铎


吴振铎多次参加国际茶叶学术会议,毕生致力于茶树育种、茶园机械,茶叶制法及鉴评之研究,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一贯倡导饮茶风气,弘扬茶文化,被誉为“台茶之父”。

吴振铎(1918-2000 ),字英,号别英。福建福安人,茶学家。吴振铎于民国七年(1918)十二月生于福建省福安市东门双井巷,祖父是清朝秀才,父亲经营果园茶园,他从小与家人一道植茶,一生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纪录了吴振铎的事迹:1936年吴振铎考入当时全国唯一一所高级茶科学校——福建省立高级茶科学校,成为首届毕业生。后入福建省立农学院(现福建农业大学前身),主修农艺,副读农化。1946年毕业后,任福建省立福安高级茶科教务主任,1947年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平镇茶业分所所长,1952年起兼任台湾大学农艺学系茶作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共40余年,1968年任台湾省茶业改良场场长,1982年起任台湾省茶艺协会首届、二届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曾先后考察日、韩、印尼、德、荷、英、法、意、比、丹、瑞典、美及新加坡等国,并多次参加国际茶叶学术会议,毕生致力于茶树育种、茶园机械,茶叶制法及鉴评之研究,先后育成15个茶树新品种,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一贯倡导饮茶风气,弘扬茶文化。1968年获台湾省农学会“农业学术奖”,1972年、1980年、1983年三次获“绩优奖”,1974年获“庄守耕科学奖”。1976年因试管组织培养成功获台湾省第一届“杰出科技奖”,1991年因新品种“金萱”、“翠玉”育成获一等奖和“杰出科技奖”,1994年获“台茶重大贡献奖”。著作论文代表作有《评茶》、《茶叶》、《今日台湾茶的研究》及《新近之台湾半发酵茶再次的探讨》等。

林光华,陈成基主编的《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一书描述了吴振铎促进两岸茶叶交流的交流,这里摘录整理如下:

1988年6月,久未回大陆的吴振铎偕同自己的妻子蔡彩燕(也是当年福安农职校学生)回乡探亲、考察,夫妻俩对故乡福安的故交老友、一草一木都充满极深的感情。张天福先生这样回忆:“那天,吴振铎夫妇还未到家就先到福建省茶科所来看我。当时我虽已退休,但仍主持‘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师生相隔了四十年才见面,当时的感人场面至今难忘。”他还应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著名茶叶专家黄国光先生等的邀请,进行闽台茶叶学术交流,并在黄先生的陪同下,到杭州等地参观访问。海峡两岸茶人在相隔近40年之后首次在祖国大陆相聚,成为一时佳话。从此拉开了两岸茶人恢复交流的序幕。1990年9月,吴振铎应邀参加“闽台茶叶学术讨论会”,率团再一次返闽。会后他专程前往建瓯山区考察茶业,与福建茶界同行一道勘察建瓯市东峰镇桂林村的一片矮脚乌龙茶老茶树,最后认定这片占地l5亩、有着150年历史的茶树正是台湾省乌龙茶主导品种“青心乌龙”的始祖,为海峡两岸乌龙茶树品种同宗同源找到了实证。2000年元月5日,这位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祖国茶业的茶界大师在台湾与世长辞,享年82岁。海峡两岸的乡亲永远铭记着这位茶界大师为中国茶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今闽南漳浦盘陀茶文化镇境内有一处“天福茶博物院”,在这个立有张天福和昊振铎塑像的当今世界最大的茶博院内,有一个叫“翠绿长春”的示范茶园,这里栽种着来自闽南、广东、台湾三地适合制作乌龙茶的12个茶品种,其中就有吴振铎心血的结晶一“金萱”和“翠玉”。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