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从谂


从谂禅师一生嗜茶爱茶,一句“吃茶去”的公案语录流传甚广,成为佛界的一句禅林法语。

赵州禅师(778-897),法号从谂,祖籍山东临淄,出生地曹州(今山东菏泽),禅宗大师,幼年出家,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后的第四代传人。弘法传禅达40年,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赵州古佛”。

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并称“南有雪峰,北有赵州”,“赵州眼光烁破天下”。赵州禅师住世120年,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真际禅师”。

从谂禅师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经常“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

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赵州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赵州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

禅师在世120年,深信茶能悟道修身,可以说是一生与茶结伴。姚国坤,陈佩芳所著的《饮茶保健康》一书介绍了从谂与茶的缘分,这里摘录原文并整理如下:

他崇茶、尚茶、爱茶,不但自己饮茶,而且提倡饮茶,可以说是嗜茶成癖,连在说话时,总是每次说话前,都要加上一句“吃茶去”。据《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日:‘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众所周知,茶是一种养性修身的和平饮料,而僧人坐禅修行,讲究专注一境,静坐养性,为此,很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弥补“过午不食”导致营养不足的食物。茶的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等药理功能,以及本身含有的丰富营养物质,自然成了僧人的理想饮料。所以,僧人即使长年吃素,但大多高寿。唐陆羽在《茶经》中说:“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从谂禅师尽管一生素食,但依然长寿,这是和他终生与茶为伴分不开的。

霍炳森等编著的《人生的玩味·品茶》一书探究了赵州禅师“吃茶去“这一句禅语的真正由来,这里摘录原文如下: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因此从谂禅师的这一口头禅极易流传,成为佛界的一句禅林法语,又称“赵州法语”。历代茶文化引用或化用这一法语的很多“吃茶去”的法语不仅在国内茶界流传,同中国文化渊源相通的近邻日本、南朝鲜等地也有流传。1982年3月20日,日本京都清水寺百八老僧大西良庆长老在送给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一个木制茶盘上,就刻有“吃茶去”的法语。般茶文化学者都将“吃茶去”解释为禅林法语,认为按照从谂之意,只要吃茶,就能参禅悟道,因此将这一法语作“茶禅一味”的主要依据之一。但近年来曹工化先生在《“茶禅一味”说献疑》中提出:将从谂禅师的口头禅“吃茶去”作为一句禅林法语,实在是后人的一种误解,按他的解释,“吃茶去”应是从谂禅师的一句呓语,因为从谂禅师嗜茶成癖,每当口渴难耐、茶瘾大发时便会下意识地顺口说出“吃茶去”的口头禅。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