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冯可宾


冯可宾撰有一部论茶专著——《岕茶笺》,此书约1000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二则。

冯可宾,字祯卿,明末清初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冯起震之子。明天启壬戌(1622年)进士,官湖州司理、给事中,入清后隐居不仕。

冯可宾撰有一部论茶专著——《岕茶笺》,此书约1000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二则。《昭代丛书》本又附录了有关茶和冯可宾的资料五则,并有杨复吉乙亥(1695年)跋,评其:“虽篇幅无多,而言皆居要。”

据说冯可宾曾编刊《广百川学海》丛书,《岕茶笺》为其中之一。天启四年(1624)元旦,长兴知县石有恒被杀,冯可宾遂代任长兴知县。《岕茶笺》可能在这之后所著。据《中国古代茶叶全书》,该书撰于崇祯十五(1642)年前后。

这里摘录几段原文如下:

《序岕茗》: 环长兴境,产茶者日罗齐、日白岩、日乌瞻、日青东、日顾渚、日筱浦,不可胜数,独罗齐最胜。环齐境十里而遥,为齐者亦不可胜数。懈而日齐,两山之介也。罗氏居之,在小秦王庙后,所以称庙后罗齐也。洞山之齐,南面阳光,朝旭夕晖,云渝雾淳,所以味回别也。

  《论采茶》:雨前则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大粗。然茶以细嫩为妙,须当交夏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入篮。如烈日之下,又防篮内郁蒸,须伞盖至舍,速倾净匾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

  《论蒸茶》: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迟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其锅内汤须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

  《论焙茶》:茶焙每年一修,修时杂以湿土便有土气。先将干柴隔宿熏烧,令焙内外干透,先用粗茶入焙,次日,然后以上品焙之。焙上之帘,又不可用新竹,恐惹竹气。又须均摊,不可厚薄。使火气旋转色泽不佳:不易帘,又恐干湿不匀。须要看到茶叶梗骨处俱已干透,方可并作一帘或两帘。置在焙中最高处,过一夜,仍将焙中炭火留数茎于灰烬中,微烘之,至明早可收藏矣。

  《论藏茶》: 新净磁坛周围用干箬叶密砌,将茶渐渐装进摇实,不可用手捎。上覆干箬叶数层,又以火炙干炭铺坛口扎固。又以火炼候冷,新方砖压坛口上。如潮湿宜藏高楼,炎热则置凉处。阴雨不宜开坛。近有以夹口锡器贮茶者,更燥更密。盖磁坛犹有微罅透风,不如锡者坚固也。

  《辨真赝》:茶虽均出于岕,有如兰花香而昧甘,过霉历秋,开坛烹之,其香愈烈,味若新沃。以汤色尚白者,真洞山也。若他岕,初时也有香味,至秋香气索然,便觉与真品相去天壤。又一种有香而味涩者,又一种色淡黄而微香者,又一种色青而毫无香味者,又一种极细嫩而香浊味苦者,皆非道地。品茶者辨色闻香,更时察味,百不失一矣。

 《论烹茶》:先以上品泉水涤烹器,务鲜务洁。次以热水涤茶叶,水不可太滚,滚则一涤无余味矣。以竹箸夹茶于涤器中,反复荡涤,去尘土、黄叶、老梗净,以水搦干,置涤器内盖定,少刻开视,色青香烈,急取沸水泼之。夏则先贮水而后入茶,冬则先贮茶而后入水。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