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俊俏美人,形如凤羽色如霜

安吉白茶便是茶中的那只白狐。

生于山阴,长于林间,

虽是绿茶,却是难得一见的“白化”之物。

 

 

品质特征

有人说,这是一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卧虎藏龙》的茶,因为与“中国竹海”安吉有关。有人说,这是一款能在茶气里闻见煎蛋白味的茶,因为它很鲜香。也有人说,这是一款干净得像那个穿着鹅黄轻裳的少年,它鲜爽而甜,满口清纯。

安吉白茶外形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叶芽如金镶碧鞘,内裹银箭;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叶白脉翠。

 

 

 

 

产区

安吉白茶茶树生长在森林覆盖率70%以上的天目山北麓,树竹交荫。山脉自西南入境,分东西两支环抱县境两侧,使得安吉县形成三面环山、中间凹陷、东北开口的“畚箕形”的辐聚状盆地的地形,茶园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安吉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品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在16-23摄氏度期间启动白化期,其茶芽颜色会随着时间、光照和温度的变化,由粉红转嫩黄色再转玉白色乃至莹白透明(叶脉却显绿色),最后转成全绿色。安吉白茶需要在特定的白化期(一般20多天)内采摘、加工,所以茶叶经冲泡后,叶底也呈现白玉色,形如凤羽色如霜。

 

 

 

 

工艺、特点

 你爱的安吉白茶,它真的不是“白茶”!

 因枝头刚长出的嫩叶缺少叶绿素,色白如玉且命之以“白”,茶小白们会想当然地把安吉白茶归为“白茶类”,可是人家实实在在是“绿茶”一只!在制作工艺上杀青必不可少。

安吉白茶采自“白叶一号”茶树的鲜叶;春季采摘,采用摊青、杀青、理条搓条、摊凉、初烘、焙干、整理等主要加工方法。

 

 

冲泡要点

饮用安吉白茶,首选透明度好的玻璃杯,其次是白瓷盖碗。沏茶的水温以85℃左右最为适宜。

安吉白茶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其氨基酸含量在5-10.6%,高于普通绿茶2倍以上,多酚类少与其他的绿茶,所以安吉白茶滋味特别鲜爽,没有苦涩味。也难怪古来圣贤皆为之倾倒。

 

 

 

历史

白化茶,或称白叶茶,在茶史上被称为白茶,是指叶色呈白化变异的茶树种质资源及其产品。白化茶以白叶茶鲜叶为原料、采用绿茶工艺加工的产品,其特点是鲜叶呈近白色而干茶见不到白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陆羽《茶经》七之事中:“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史料所记的白化茶有着不同的品种特性。

 北宋宋子安《东溪试茶录》:“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

蔡襄提及的王家白茶,“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风日”,说明芽叶白化程度高、叶质薄,对强风烈日等抗逆能力极差;张星焕所记白化茶“其味绝殊,但不可多得,或千百株中偶有一株变白,或今年白,明年仍可复原色。”是叶色白化不稳定的茶树。

目前在大面积种植的安吉白茶,其母树是现存天荒坪的千年单株安吉白茶祖。母树是在20世纪70年代时,由科技人员在安吉县天荒坪镇的茶山上发现的,经过几十年的保护、考察和研究,通过无性繁育方法繁殖成了“白叶一号”良种茶苗,近十几年来才迅速发展开来,成为浙江名茶中的后起之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