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杨万里


杨万里嗜茶,写过很多茶诗。曾写一茶诗——《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详细描绘了诗人观看分茶的情景。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杨万里善于作诗,他认为诗与茶很像,都是先苦而回甘的,并不像糖那样甜而肤浅。杨万里为刘应时《颐庵诗稿》作序云:“夫诗,何为者也?尚其词而已矣。曰:‘善诗者去词。’然则尚其意而已矣。曰:‘善诗者去意。’然则去词去意,则诗安在乎?曰:‘去词去意,而诗有在矣。’然则诗果焉在?曰:‘尝食夫饴与茶乎?人孰不饴之嗜也?初而甘,卒而酸。至于茶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诗亦如是而已矣。”

周汝昌对此的解读是:杨万里对诗的理解和要求,和对其他文章是迥然不同的。他认为,作诗不能像作文一样单刀直入,直宣意旨。作诗不能像糖,一味求“甜”。诗不能这样肤浅。照诚斋的意见,诗应该像茶才行。“茶并不是让人一下子就得其真味的,因为茶不是把它的真味摆在最表皮、最浮面上,而是让你“品”而后得,回味而甘的。诗,正应当像茶味那样,不是把词意径直浅露地摆在表皮、浮面,而是要将词意酿化而成一种具有深度的“味道”,须使读的人经过涵泳玩味才能领略感受,而领略感受之下却又说不出,道不得,也无法传达给别人这才是诗的艺术,诗的力量。”(引自周汝昌著:《千载有余情 周汝昌赏会古典诗词 上》湖南文艺出版社)此论极是。

杨万里曾写一茶诗——《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全诗如下: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

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

紫微仙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

叹鼎难调要公理,策动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傅衲子。

分茶,是随点茶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茶艺,又称“茶百戏”、“水丹青”。在点茶过程中,随茶筅的搅动,茶末逐渐与汤水融合,在其尚未完全浑融时,会出现茶纹与水脉交错的现象。分茶即让茶纹构成某种图像,如同丹青一样,或如禽兽虫鱼,或如人物花草,甚至可成文字,但成像时间比较短暂,须臾散灭。分茶技术越好的人,图案成像越复杂,成像时间越长。

诗中详细描绘了分茶的情景。这位显上人分茶,不但能使茶汤中出现种种奇异物象,还可使茶汤中出现气势磅礴的文字,令人惊叹。值得说明的是,杨万里虽很欣赏显上人的分茶技艺,但他内心还是认为分茶只是偶尔为之的小把戏,他在此诗开头就写:“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煎茶是正道,他认为真正的茶道在于体悟自然万物,天人合一,不能炫技取巧。而分茶只是讨巧。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