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明代茶事与隐逸典范之转移——以唐寅茶画为核心
作者: 郑雅之v  来源:《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唐寅 茶画 茶 茶事美学 
描述:画作为文化产品之一,其中传达复杂的文化讯息与社会现象。明代中叶为变化激烈之时代,社会、阶级、经济等方面皆受冲击,而普遍入仕无门文人该如何安身立命,在经济和文化相对优越条件下,以诗书画为生的文人大量聚集江南,以艺业为生。此外,茶事在明代延续自唐以降之传统,和人品关系密切,明代更深化发展之,将茶事之感知习练视为修养工夫。也因茶事广受欢迎,故茶画众多。唐寅身为明四家之一自有其代表性,其茶画作品中展示了茶事与隐之联结,加以明代商品经济时代来临,世风竞相追求物质之考验,期待透过茶事修养,得游刃有余于无所逃之人间世,同时能心守一事,回复本来面目。唐寅之茶画作品所反映之世变意义乃是结合宏观历史之外在环境因素和微观历史之个人生命调性,透过茶事对内对外皆进行自我安放,藉画与茶自我表达与投射理想形象。
全文:明代茶事与隐逸典范之转移——以唐寅茶画为核心郑雅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 台北 10478)摘 要:画作为文化产品之一,其中传达复杂的文化讯息与社会现象。明代中叶为变化激烈之时代,社会、阶级、经济等方面皆受冲击,而普遍入仕无门文人该如何安身立命,在经济和文化相对优越条件下,以诗书画为生的文人大量聚集江南,以艺业为生。此外,茶事在明代延续自唐以降之传统,和人品关系密切,明代更深化发展之,将茶事之感知习练视为修养工夫。也因茶事广受欢迎,故茶画众多。唐寅身为明四家之一自有其代表性,其茶画作品中展示了茶事与隐之联结,加以明代商品经济时代来临,世风竞相追求物质之考验,期待透过茶事修养,得游刃有余于无所逃之人间世,同时能心守一事,回复本来面目。唐寅之茶画作品所反映之世变意义乃是结合宏观历史之外在环境因素和微观历史之个人生命调性,透过茶事对内对外皆进行自我安放,藉画与茶自我表达与投射理想形象。关键词:明代;唐寅;茶画;茶;茶事美学一、前言茶画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中极特殊之一类,构图往往人物,其余为山水环绕或留白,或有草亭茅屋,然人物面貌行为必清晰可辨,如此观之,则兼有山水与人物之特色。茶画创作者不乏名震一时之大家手笔,为后世宝爱收藏,如唐寅所绘之 《品茶图》轴①,乾隆誉为神品,画中唐寅自题诗曰:“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煎烹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乾隆十八年 (1753)秋时据唐寅自题诗句称该图为 《唐寅蟹眼松风图》,十九年(1754)方定名为 《品茶图》,从乾隆十六年起便一直悬挂于盘山行宫静寄山庄之茶室 (千尺雪斋)壁上,直到嘉庆二年 (1797)之间四十余年,不曾被取代,道光十一年 (1813)裁撤盘山行宫始移至热河行宫保存[1](P76)。此画画塘除唐寅自题诗一首外,乾隆幸千尺雪斋廿一次[1](P76),则必题诗其上,甚至画塘无处可题便下令重新装裱,形成了众诗环图之特殊情况。细审此轴,为文人山居读书品茶,寒林掩映,草屋三楹,主人据案执册,案上置有茶盏,一僮蹲踞一隅,煽火烹泉;侧屋桌几上有茶器数件,二僮正忙调水备茗。屋外崇山峻岭,苍苔点石,一画兼有动静寒暖,笔墨浓淡疏密错落,颇有闲适幽隐之氛围。四周乾隆所提之御笔,亦可称心领神会,如:草堂事茗是何人?潇洒衣巾古淡神。祇有解元之此意,谓宜泉上结良宾。(己丑)品茶自是幽人事,予岂幽人亦品茶。(乙未)千尺雪写设茶炉,璧悬伯虎品茶图。羡其高致应输彼,笑此传闲何有吾?(丁未)品茶事自属高闲,真迹六如挂壁间。(己酉)从上引御制诗,得窥乾隆将茶事与淡、神、幽、高、闲等人格特质予以联结,并自嘲非幽人亦行幽事,只怕 “陆羽笑予差”①。早在唐代陆羽 《茶经》即称饮茶之人宜 “精行简德”[2](P8),和人格修为一定程度的进行联结,于历代文人茶书中辗转流传演变,而茶艺东传日本后千利休归纳出 “和静清寂”之思想等。揭示无论中外,茶与修养千丝万缕之联系;宋代文人品茶风气日盛,茶诗茶笺等纷然并举,明代茶书为现存茶书最夥,茶理发展最盛之重要时代,中叶后茶人集团更是应运而生,茶成为文人每日清课,甚至纳入人生修为与规划。则茶事于明代文人的意义亦有深化转变之可能②,而茶画作为茶相对具体且涵盖人、事、时、地、物之综合呈现,透过和茶书其他文献数据比对,其所传达之讯息面向亦较全面,在理解明代中叶后文人茶事有其独特价值。回头检视作为品鉴者之乾隆,虽身为帝王,然其训练有素之艺术敏感与涵养,却精准领受了唐寅 《品茶图》所传达之茶事与幽隐链接之讯息,换言之,即如唐寅等明中叶后之文人茶事为何有向隐者高人倾斜之倾向?是否为偶然或乃一时代共同之文化现象?为确定 《品茶图》中茶事与隐联结的现象,是否为唐寅作品中偶一为之之孤例,则须从唐寅其他茶画进行观察。唐寅茶画不少,除 《品茶图》轴,尚有一同以茶事为名,且乾隆亦宝爱非常之 《事茗图》卷③。该画展卷即见背景群山环抱,飞瀑如绢,前景巨石怪岩,瘦松修竹,点缀草屋三五间。屋内主人凭案展书读,桌上置有一壶,后间茶房僮仆正为茗事煽火烹泉;门外客人扶杖过桥,后有一僮抱琴跟随。和 《品茶图》相比,同样为山居文人茶事,相异处除季节一为秋冬一为春夏,一为独品一为共享之外,“茶侣”一点更值得观察。首先琴为雅事,此一文化符码深植人心,暗示了来者非俗人,明代项元汴 《蕉窗九录》所言兹可为证: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纵不善操,亦当有琴。渊明曰:“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吾辈业琴,不在记博,惟知琴趣,贵得其真。④客已如此,幽居逸境之主自也非凡,而唐寅自题之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赉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则透露了无事啜茗之闲,“南窗”二字乃袭自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后泛指隐士居处,则隐与茶事之联结,在唐寅茶画应并非唯一或偶然。卷后尚有书法家陆粲于嘉靖乙未年所书 《事茗辨》一篇,记陈子与客论茶一事,文谓 “势必有道,道由事而知道有知矣,陈子岂安于茗哉”“莫不饮食,鲜能知味,先民则之,入道者迩焉,陈子谓知茗也,盖欲阐其意于兹乎”⑤,则一定程度的反映时下文人对茶事之诠释与升华,茶事之典范也从雅事更进一步走向修养。另有一值得留心之处,《事茗图》引首有文征明隶书 “事茗”二字,以及上述书法家陆粲所书 《事茗辨》⑥,“事茗”乃王宠 (文征明门生与唐寅亲家)之邻友名字,姓陈,与唐寅、文征明、王宠、陆粲皆友善,就该画之题名与内容推敲,视其为应友求画而众人写题作文之联合之作亦可,⑦将其视为谐音友人名讳,集众人之力戏作而成亦无可厚非,至于陈事茗是否为画中人物则不得而知,若是,则无论为客为主,皆为高人雅士;若非,以如此闲意悠长之画嵌合友人之名,标举事茗为淡幽之人之心昭昭若揭。矧唐寅之茶画作品将茶事与隐者联结,友人与求画者不但毫无意见,甚至欣然加入,如此似可推得茶事与隐者之联结在明代极可能为一社会共识或文化认知,其背后因素为何,本文拟从明代隐逸、人品和茶事三者之间关系进行爬梳,以期理解明代茶画美学之时代意义。二、士人之不能与不为,隐者之消失与再现明代初期,天下甫定,明太祖朱元璋对元朝败亡进行反省,得出 “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之结论,为因应统治需求,遂下达如此命令:朕惟天下之广,固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理之。向以干戈扰攘疆宇,彼此治贤养民之道未之深耕。虽赖一时辅佐匡定大业,然怀才抱德之士,尚多隐于岩穴,岂有司之失于敦劝与朝廷之失于礼待与?抑朕寡昧不足以致贤与?将在位者庸蔽使贤者不上达与?不然贤士大夫幼学壮行,思欲尧舜君民者,岂固没世而已哉?今天下甫定,原与诸儒讲明治道,启沃朕心,以臻至治。岩穴之士,有能以贤辅我以德济民者,有司礼遣之,朕将擢用焉。[3](P26)上引诏令用字遣词恳切,且看似态度谦和,具体作为除昭告天下表态,朝廷更透过荐举人才以及恢复科举制度,明初人才见用之管道可称畅通,但生命选择不一,未必皆向往庙堂,钟情山林者亦非罕见,然明太祖并未尊重个别差异,而是透过刑制,强将松下高士推离林泉,若不从者则祸延其族,《明史》即载:“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人姚润、王谟被征不仕,皆诛而籍其家,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科所由也。”[4]则明初种种社会条件对隐者极为不利。平心而论,明太祖之思维以统治者立场言或有其必要,然则隐君子在违背生命调性情况下被迫出仕,而庙堂与山林之环境差异又判若云泥,且明一代朝臣尊严低落有目共睹,廷杖、跪拜、文字狱、废丞相制等皆是明证,中叶之后,朋党斗争,君王荒淫的情况屡见不鲜,政治黑暗风气败坏的纪录除载诸史册,时人笔记亦不乏纪录,试看成化二年进士,时称“娄东三凤”之一,后因揭弊忤贵而遭贬斥的陆容 (即陆粲之父)有记:僧慧暕涉猎儒书而有戒行。永乐中,尝预修 《大典》,归老太仓兴福寺。予弱冠犹及见之,时年八十余矣。尝语坐客云: “此等秀才,皆是讨债者。”客问其故,曰:“洪武间,秀才做官,吃多少辛苦,受多少惊怕,与朝廷出多少心力?到头来,小有过犯,轻则充军,重则刑戮,善终者十二三耳。其时士大夫无负国家,国家负天下士大夫多矣。这便是还债的。近来,圣恩宽大,法网疏阔。秀才做官,饮食衣服与马宫室子女妻妾,多少好受用?干得几许好事来?到头全无一些罪过。今日国家无负士大夫,天下士大夫有负国家多矣。这便是讨债者。”还债、讨债之说,固是佛家绪余,然谓今日士大夫负朝廷,则确论也。省之不能无愧。[5]上引数据可见明初官员受控制压抑之情形,中叶则陡然一转,呈现尸位素餐之腐败情形,正人君子如陆容之流被迫出走归隐,君子在朝为官面对之情况日趋严峻,上引数据可从两方面解读,一则得窥因政治黑暗导致隐者再现,一则引人思索——明中叶后官员收入不低,则可合理推断国家经济财政蓬勃活跃,故税收游刃有余得以负担如此人事成本,而一国之经济税收稳定与否,人口是一必要考虑之因素。明中叶之后,随经济成长而人口暴涨,然科举取士名额增加的幅度则不成比例,甚有减少之议,而科举制度的稳定,推行于全国同性质之府、州、县、卫学,在明中叶后因经济和人口成长的相关因素配合下,产生供过于求的生员,[6](P19—32)按顾炎武所称,宣德年间全国共有生员三万人,[7]晚明时期若一县生员数以三百人计算,则全国超过五十万名生员,[8](P21)如此欲通过正常科考情形入仕,可谓难如登天,因此行贿作弊层出不穷,奏参某官员泄题收贿也成为政治斗争手法之一,唐寅绝意仕进也和此有关,即弘治十二年喧腾一时之鬻题案,牵涉层级甚至高到宰相女婿,君王东宫时期之太傅程敏政,程敏政亦因此下狱,出狱后忧愤而死。程氏为明代朝廷少见耿介博学之人,纵使位高名显,仍成为政治斗争下的牺牲品,如是观之,在明代朝廷欲明哲保身而道德挺立,从刘基、宋濂到程敏政皆失败收场,可说机会渺茫。正因以正常科举管道取士之成功比例极低,运气影响成分上升,许多当时享誉天下之文人才士往往失意举业,如海东名士何良俊七上乡试皆挫、人称 “王太学”之书法家王宠叩门八次失利、明四家之文征明连败九次、吴门十才子之蔡羽十四次不售,①前举之例皆是一时才俊,仍多次铩羽而归,其他资质较为平凡者则不待言之,终身无法入仕,因徘徊失志而萌生隐意,或迫于经济现实而另做打算实属自然②。检视 《明史·隐逸传》共十二人,仅孙一元、唐寅老师沈周和陈继儒三人在明中叶后,且也非遁迹山林,不食人间烟火,然明祚长达两百七十六年,难道明代中叶之后即无隐者?《明史·隐逸传》称:“明太祖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岩穴,侧席幽人,后置不为君用之罚,然韬迹自远者,亦不乏人。”[9]从中可知,即使隐不为君用将致罚,仍有人坚持如此,且从 《明史·隐逸传》所载生存于中叶后三人并非绝迹人间,不为交往,似乎可看出隐逸典范与前代不同之转移,而 《明史·隐逸传》生存于中叶后之陈继儒于 《小窗幽记》提出:“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之气味;处林泉之下,需常怀廊庙之经纶”,[10]陈氏看法一定程度的模糊了仕与隐之界线,明四家祝枝山 《金孟愚先生家传》后论赞③和文征明 《顾春潜先生传》④则更清楚的说明此一状况,其点出之现象颇堪玩味,更进一步揭示明代隐者典范的转移,以及 《明史》编纂者心目中之 “隐逸”和明代生活时人之认知有所差异。明代文人不乏对隐之讨论,兹引鬻题案另一相关人都穆的看法如下:隐一也,昔之人谓有天隐、有地隐、有人隐、有名隐;又有所谓充隐、通隐、仕隐。其说各异。天隐者,无往而不适,如严子陵之类是也。地隐者,避地而隐,如伯夷太公之类是也。人隐者,踪迹混俗,不异众人,如东方朔之类是也。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刘遗民之类是也。他如晋皇甫希之人称充隐。梁何点人称通隐。唐唐畅为江西从事,不亲公务,人称仕隐。然予观 《白乐天诗》云:大隐在朝市,小隐在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间。则隐又有三者之不同矣。[11]都穆的说法,可和陈继儒呼应,即明代时人依其行迹将隐分门别类,前提在于是否心隐,若心隐则无处不可隐,故隐之空间限制与他业之界线也一定程度的打破或模糊,仕隐或市隐皆是隐,隐于诗酒茶画亦无不可,而市隐之物质诱惑与品格操守更难于山隐,对于隐者之道德要求评鉴更严苛。回头检视因种种条件而终身无法入仕,萌生隐退之心的士人,放弃花费半生心血之举业,面对现实经济之考虑,在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崛起之际,留在城市,尤其是富裕城市之谋生机会自比退居乡野来得高,而江南历来富庶,文化经济繁荣,在种种优势条件下,为失志士人提供了生存空间。试看江南吴中地区之于明初至中叶之风貌发展: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至营籍亦隶教坊。邑里潇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迨成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迥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崖檐辐辏,万瓦甃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12]经济发达则交易活络,自然提供较多工作机会,而文人半生操持笔墨,以诗文书画等技艺作为谋生工具相当合理,在文化气息浓厚的江南地区也有较多契机,无论买家是为是为附庸风雅或表彰地位,江南也有相对广大的市场,唐寅友人俞弁有言:正德年间江南富族着姓,求翰林名士墓铭或序记,润笔银动数廿两,甚至四、五十两。[13]《明史·食货志二》有云:“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14]即便以二十两计算,可购买米四十石,若交易状况稳定,煮字疗饥对明代中叶江南地区之名士文人应非难事,对于弃举读书人提供了市隐的条件,且此一风气甚至扩散到其他城市,如唐寅于弘治十八年前往安徽,应友人王友格之邀,为其作文,《王氏泽富祠堂记》曰:“徽歙多世家,泽富之景曼氏,是其一也。......,余行旅过徽,友格以币交,故为记其事云。”①自徽回吴,唐寅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故购地筹资修筑桃花庵②,除了诗文交易外,亦 “醒来写得青山卖”,画也成为此类市隐之人重要经济来源之一。然则市隐除因无法入仕以及经济考虑的族群,亦有入仕为官然厌恶官场倾轧黑暗,或因反抗遭贬,或因目睹不公而自主罢官,前者除前已提及之陆容,万历年间进士第一名冯梦祯亦是著名例子,冯氏先因得罪宰相张居正见贬,钱牧斋称其:“公庶常假归,师事饔诮罗近溪,讲性命之学。居丧蔬素,专精竺坟,参求生死大事。紫柏可公以宗乘唱于东南,奉手抠衣,称幅巾弟子,钳锤评唱,不舍昼夜。里居十年,蒲团接席,漉囊倚户,如道人老衲。流连山水,品香斗茗,如游闲退士。四方学者日进身执经卷,朱黄甲乙,如 《兔园》老塾师。萧闲淡漠,身心安隐,超然无意于荣进矣”,[15](P1300)复官后又因不愿逢迎权贵而遭弹劾,遂托疾罢归,自放乡里:遂移病去官。太学生张榜举幡小教场,诸生千余人会幡下,奔走讼诉。榜独上疏,愿冠铁冠,挟酶,杀身以直公。有诏许留用,榜由是显名天下,而公遂不复出矣。筑庵于孤山之麓,名其堂曰 “快雪”。山云团户,湖水浮阶。禅灯丈室,清歌洞房。海内望之以为仙真洞府。凡九年而卒。③即使太学生以死谏,朝廷方面亦许留用,如此清誉得复,然对官场失望,冯梦祯仍选择归隐,其友屠隆亦自主罢官,隐于诗酒茶画琴香棋花之间,袁宏道更将作官看作天下最苦之事,[16]上述四人皆曾挤进科举窄门,然而仕途之不顺遂往往起因于道德原则和官场文化之扞格龃龉,最终仍飘然隐去。承前论述,明代士人或因科考录取困难而终身无法为官,因经济考虑或心灰意懒而市隐;明代官场酱缸文化严重,兼之朋党恶斗,耿介狷士或不屑同流合污故出走,或遭忌被陷而屡遭贬谪,对政治失望故归隐,换言之,道德高尚者多因种种原因或自主或被动离开朝堂,故得合理推断庙廊之上者道德瑕疵或低落的情况相对严重,隐者之消失与再现和士人之不为与不能实有密切关系,为明代之重要社会现象,亦是解读明中叶后大量出现之茶画之重要背景认知,即使真假隐者之辨早在唐代 “终南快捷方式”开启后便绵延不止,明代真假山人争议为其支流[17](P37—83),然因其界线并非壁垒分明,实有模糊难辨之处且尚属悬而未决之历史公案,此外,人格衡量标准之宽严即具有界定困难之心证特质,故本文并不强加分类,而是以一社会文化现象视之,容许其内在组成的驳杂不纯,尝试解析此一社会现象在茶画展示中所反映之美学与时代意义。三、中道不行,必也狂狷:唐寅茶画中茶与隐者之联结考辨(一)岂是无心近红紫,奈何无处着繁华:唐寅市隐之心态析论唐寅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 (1470),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 (1523),得年五十四岁。唐寅父亲开酒肆为业,寅自幼聪颖过人,父亲寄予厚望培养,然寅年少轻狂不喜读书,后因好友相激,闭关一载即获童生试第一,年仅十六,同年与文征明交游,颇受文父青睐,广为引荐,此时唐寅前景看好,即使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廿五岁接连遭逢父母、妹妹、首任妻子徐氏过世、兄弟分家等打击,然辗转提携者不断,廿九岁高中乡试解元,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却因喧腾一时之徐经会试舞弊一案受牵连,提携长辈程敏政亦因此遭贬,唐寅自身除牢狱之灾与罚款之金钱损失,更被黜为吏役,然悍拒不受,自此绝意仕进。唐寅蒙受不白之冤①,满腹牢骚无处申诉,故远游散心,三十二岁归吴大病,愈后以鬻诗卖文维生,弘治十八年卜居城市近郊桃花庵,有 《桃花庵歌》脍炙人口,隐意跃然纸上,然生活因纵酒狎妓,不善理财仍窘迫,不时有 “无人来买扇头诗”之经济困境,此为唐寅人生中隐于市之第一阶段。正德九年因宁王慕其文名,重金相邀,唐寅再燃雄心,欣然往赴南昌,然应聘不久即察宁王有异心,为自保遂藉酒装疯,恣意狂行,宁王不堪,来年送还吴中,此后唐寅依然靠诗画营生,亦市亦隐,因惨淡经营且任性而为,厨烟不继之忧仍萦绕不去,“书画诗文总不工,偶然生计寓其中。肯嫌斗粟囊钱少,也济先生一日穷。”②即是一证。正德十四年六月宁王造反,七月为王阳明剿平,唐寅及时抽身而得以保全,审学界由提跋和画作内容断代,认为作于晚年之名作 《溪山渔隐图》自题诗曰:“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树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泽深。”③一定程度的反映了处世心态,隐逸之心虽是自主选择,然不免透露无可奈何,此一心态与创作母题一路延续至四年后唐寅辞世。综观唐寅一生,欲为仕而不可故隐,招隐而出又遇政治算计,为保全自身故又复隐,且其隐并非遁居深山,不与人交,而是在经济等因素考虑上,居于城市近郊,居处遍植桃花,暗合隐士经典代表陶渊明所创之 “桃源”意象,唐寅藏身其间,视其为市隐之人,当无大过。承前所论,唐寅市隐之事既确认,则唐寅之茶画中茶事与隐者之关联则有考察之理据支撑,下拟从唐寅茶画入手,诠解其茶画中茶与隐之关系。(二)唐寅茶画中茶事与隐逸之联结分析唐寅素行狂恣,以诗文书画闻名于世,其诗文集中以酒表现狂行之作品不胜枚举,然画中以酒作为主题之作品则罕见,以茶事为画作重要元素之系列作品则有之,为一极为有趣之现象,此和茶酒各自特性可能有观,习称茶狷酒狂,茶隐酒豪,唐寅所处之时正是 “中道不行,必也狂狷”,以诗以酒表现其狂其豪之特质,以画以茶标举其狷其隐之面向亦称合理。茶事起于何时仍待考,但可确认唐时已盛行,自茶圣陆羽 《茶经》问世后,便有了系统化倾向,并格外标举文人茶之风尚,然庶民茶亦风靡不辍,成为市井中人营生的选择之一,如唐代因善绘事而为右相之阎立本,其 《斗茶图》所存之宋明摹本①,即表现了民间之茶事风景:画中场景于人来人往之街市,有一妇人手牵稚子路过,回头看斗茶情形,小贩六人或挑担或执壶,或注茶或品茶,人物表情与动作生活气息浓厚,抹嘴卷袖等举止充满市井趣味。“斗茶”后成为茶画常见之题材,后如赵孟俯亦有 《斗茶图》传世,赵氏画作小贩人数减为四人,背景采取留白处理,未如阎氏作品明确点出街市场景,然从斗茶四人之衣着鞋履随意,挽袖袒胸,以及神情动作夸张外放不加修饰收敛,庶民气味依然浓厚,观者从人物神情举止则可自行填补背景,自然推知斗茶地点应是熙来扰往之热闹街头。上述两件作品皆鲜活表现民间生活,而唐寅 《斗茶图》②则剑走偏锋,陡然一变,仿佛乾坤挪移,由市井转往深山,峭石奇松,山坡上莓苔点点,丛草杂生,小贩四人衣着齐整,容颜恬静,举止有节,行斗之事却无市井常见之竞技烟硝,反而满溢品赏之氛围,无论从场景或人物观察,庶民气息几乎消失殆尽,文人雅士之闲意取而代之,画风也采院体画之精致典雅,为唐寅画作之秀逸风格佳作。若山林场景为实,则为何卖茶小贩群聚于此?照常理推断,荒山野岭人迹罕至,而营利首重人潮,此处绝非做生意之合适地点,且小贩衣着举止又毫无市井气味,若自宋朝之后茶已成为开门七件事,民生一日不可无③之社会现象切入,或可大胆推论其为入仕无望故转行谋生之基层儒士,相约闲至松间行斗茶雅事,故行容举止文人气味浓厚倒也不足为奇;若林泉场景为虚,则得窥唐寅无论有意无意,皆将茶事与隐进行联结,即使明朝隐者典范已有所转移,然林间松下,山巅泉边和隐逸清高长久以来为紧密嵌合之文化意象符码,而茶事清雅,自唐以来与僧、道、文人等族群关系丝丝入扣,故松下斗茶之小贩自非庸碌俗人,形容举止十足文人雅士风范,意味着茶与隐文化意义的一体两面。从唐寅 《斗茶图》再次确认了唐寅茶画中茶事与隐之关系,然此处之隐的市隐性质之诠解仍较迂回,而唐寅作画落款不喜注明干支,故年代核覆困难,学界多从笔墨构图、他人题跋、用印或其他间接文献如尺牍笔记等推测断代,唐寅 《山水》卷④近景山石墨色变化较少,构图倾向平面,仍见其师沈周与周臣影子,尚未脱胎为创体,应为中、早期作品。画中书斋数椽,倚山绕水,松、竹、杂树环生,枝干挺峭,间用花青点染,留白水面淡墨写意小舟数点,前景山石多用斧劈皴之类短砍笔法,兼用拖泥带水皴,苔点密布轮廓,然屋宇树木用笔仔细,屋鳞窗棂历历可数。身着红色官服之人倚榻品香,后屋童子正备茗事,氛围闲适,画面展示了仕人之山居茶事闲逸。其中需特别指出,此画模糊了仕与隐之场景界线,和前引之隐者陈继儒看法呼应,再次传达市隐并非拒绝为官,甚至是亦官亦隐的心态[18](P43)。正因市隐采取立场乃是亦官亦隐,心隐则无处不可隐,然雅室或园林能隔绝外在尘嚣,还耳目清静,处所中又以茶室最为清雅,明代文人居所多兼设茶室,以茶会友或独坐品茗,视其为生活必需,如文征明 《品茶图》①所画之草堂即为私人茶室,留下为数不少之茶事相关诗文图画,其曾孙文震亨承袭家风,所著《长物志》有云:构一斗室,相傍山斋,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寒宵兀坐,幽人首务,不可少费者。[19]长卿所言得窥当时文人对于茶事、茶室和幽隐之联结;又如屠隆曾云:“竹风一阵,飘扬茶烟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20]“掩映”二字透露茶室并非敞开门扉,而是竹梅环生,若隐若现,如此幽境而于其中透过茶事进行自我观照,相较于外在的喧腾扰嚷,自然清冷异常。而活动时间相近之书法家李日华亦称:洁一室横榻陈几其中,炉香茗瓯,萧然不杂他物,但独坐凝想,自然有清灵之气来集我身,清灵之气集,则世界恶浊之气,亦从此中渐渐消去。[21]由上观之,则茶事和清心密不可分,而藉由茶事感知的精细幽微,重新自我安放,提升到工夫修养的境界,藉茶事与茶室之清,隔绝驱逐外在的污浊险恶,回复清灵纯真,还人本来面目,如此茶事已非单纯日常之事,而已提升至美学层次。考上援诸说与唐寅 《虚阁晚凉图》轴和谢肇制之茶室安排②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屋后有山,以长板桥暗示留白处为水,巨石杂树半掩茅舍,屋主侧面示人,正伸手接过童子递上之茶托茗碗,前景浓重远景清淡,笔法写意少见细致描绘,甚至山景仅草写点染,然空间感清晰,已脱离院体画风,应是中后期作品,全画传达隐之意与茶之清,视为唐寅之自我表白亦称合适。综上所述,则唐寅作为市隐人物,其茶画反映出之重要文化讯息为茶与隐之联结,且其画中之隐和明代隐者典范转移之社会现象堪称吻合,同时画上自题诗与创作选材同样反应了唐寅在宏观历史背景以及微观历史因素下之处世心态与选择,透过以上梳理,确认了唐寅茶画中茶与隐之关系,为下节唐寅茶画作品中茶事与人品之联结进行一定程度之铺垫,以期能解读更多其欲传达之文化讯息与时代条件下所诞生之茶事美学。四、唐寅茶画中茶事与人格之联结析论(一)游于物或役于物:物质追求与道德修养之调和茶事须精细五感方称入门,感官又是极为个人之事,所谓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是也,而透过将感知系统推向精致的习练过程中,也展开了自我之身心安顿,重新定位对内之自我安放与对外之社会伦理之秩序关系,故屠隆称:“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修德之人。”[22](P240)又如常熟名士桑琳,徐复祚称其 “性恬淡,读书好古耽吟咏。蚤岁丧偶不复娶,寒灯冷榻,凝然独坐。结庐虞山下,山光湖色,日映几席间。视其中,熏炉、茶鼎、蒲团、麈尾,种种潇洒。有客过从,则打渔鼓,吹紫竹,笑语相应。出入青松白石间,大都白玉蟾之流也。”[23]如此看来,则茶与人格道德之关系似乎在明一代产生正向之联结。明代中叶后城市崛起,商品经济发达,则物质追求之风尚下游物而不役于物之道德考验与标准是异常严苛,如与张岱结为忘年交之闵老子,两人初见谈茶之时,试看张岱眼中之闵老子茶室: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24]荆溪壶为紫砂壶中精品,温润如玉,嗜茶成痴的乾隆皇帝亦私心偏好之;成宣窑则分指成化与宣德年间瓷器官窑,其中成化瓷以淡描五彩瓷著称,胎薄型秀,绘精色润,《万历野获编》有记: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①如此可知成化窑之天价工巧,成化窑已至此,宣德窑则更胜一筹,当推明代第一,为明代瓷器最高工艺成就,代表如形制青花、甜白、祭红、霁青等皆有名器传世,釉料亦复杂价昂,如祭红之红即取自红宝、玛瑙、红碧玺等入药,且良率极低,为祭器需求所创之品色,故以祭为名。张岱文字虽无法推知闵老子所收之荆溪壶和成、宣茶器形制为何,然张岱世出名门,大有机会经眼无数佳品,仍称其精绝,小小民间斗室讲究至此,令人咋舌。若说闵老子为职业茶人,有其艺业之考虑,然文震亨 《长物志》、屠隆 《考盘余事》中文人和隐君子对于茶事之要求亦非等闲,如此看来,追求讲究物质应为时代共同风气,而唐寅茶画中所茶事人物往往带有隐者特质,诚如第一节所论,因种种因素由士人辗转成为隐者有一定机率心存较高之道德标准,观察两者之间如何调和,对于理解明代茶事美学之时代意义有其价值。(二)唐寅茶画美学反映之内涵:心守一事,不为物役唐寅师承沈周、周臣二家,后脱胎自为创体,其师沈周名载 《明史·隐逸传》,身后宰相王鏊为其作墓志铭,称 “先生高致绝人,而和易近物,贩夫牧竖,持纸来索,不见难色”,②从此段文字以及其墓志铭作者身分得窥沈周性格以及独特之市隐风范。沈周出身苏州文人世家,三代隐居不仕,家有园林之胜,吸引天下隐君子与文人雅士聚集,而有苏州文苑和吴门画派的诞生。沈周诗文书画四绝,为当时名震天下之江南士子领袖人物,被誉为 “高情远性,和风雅韵”之高士异人, “有三吴、西浙、新安山水以供其游览,有图书子史充栋溢杼以资其诵读,有金石彝鼎书法名画以博其见闻,有春花秋月名香佳茗以陶写其神情”,[25]从中得窥沈氏不落俗套,潇洒博雅之生活与修养,唐寅亲炙门下,虽生命调性不同,然潜移默化之下多少有其真传。沈周才德兼备,曾令当时高官兼书法家程敏政自惭形秽:闻启南家多藏古画法书,甚欲一观之,因复自念,啜茶观画,皆先世所逊谢未谙者,不觉惕然为之中沮,更俟商榷云。③上引可知,程敏政才高位显,然面对石田仍不敢造次,且啜茶观画在程氏观念中乃是一体,结合前所论述,茶事清雅,兼有修养之道,加以官场黑暗,纵如程敏政一类清流,若欲安身立命其中,则无法全然排除妥协与退让之可能,白沙在涅,与兹俱黑在所难免,沈周为当世清流领袖,德艺双绝,程敏政纵为一时龙凤,相较之下自然惕然中沮,只得打消念头。如是观之,则茶与人格之联结虽说迂回,然在当时应是认知主流,而画作为文化产品之一,此类价值观当应于其中有所反映。此外,唐寅曾为友人王谷祥之父王着写真,王着号款鹤,为祝允明姻亲,和唐寅友善,王氏迁移吴中后世代为医,兼通儒业,相关生平资料见祝允明 《款鹤王君墓志铭》。④《款鹤图》卷首款署 “吴趋唐寅奉为款鹤先生写意”,此画二山一水,皴法细劲,山石凌空拔起,水面留白,视取平图,山不见其顶,水不见其流,山石蟠虬奇峭,泉瀑注迭,水畔古柏干崎叶挺,柏下有平坦大石堪为案,上设文房香鼎,款鹤先生凭石而坐,闲赏款飞而来白鹤展翅起舞,旁有童子煽火正调茗,情调分外清雅。以款款飞来或款款起舞之鹤嵌合主角名讳,当属游戏慧心,然鹤、茶、柏、林泉等画面元素皆是人品高洁之象征,和隐者关系亦密切,款鹤先生以医为业,且操守为当世著称,并非山中高士,而是大隐隐于市,唐寅如此安排亦称恰当,且此画林、泉、鹤、柏以实视之可,以虚观之亦无不可,将其理解为人格之投射与表白,则更能符合画作为文化产品之本质。除 《款鹤图》,唐寅为友人杨季静所绘之《琴士图》亦值得注意。此画线条稍显散乱,山石擦皴随意,和唐寅雅致工谨用笔有别,然设色清润,江兆申认为仍具唐寅面目。杨季静为明中叶著名琴师,以精湛琴艺交游于文人公卿,和唐寅、文征明皆友善,唐寅曾为季静写真二幅,一为 《南游图》,一为 《琴士图》。《琴士图》表现林泉石间,季静身着渊明服,赤足盘坐水岸,闲适抚琴,意态从容,山中岁月静好,一童垂手侍立,一童手捧不明物件,稍远处有一童忙于茶事,坐椅上专注煽火烹泉,桌上有茶辗茶盏等茶器,桌下则有茶炉炭匣等物,以及投壶和投壶箭等。琴士面前上有香盒香炉,《蕉窗九录》即称:香之为用,其力最溥,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26]宋人将焚香、品茗、挂画、供花视为文人四课,则季静用香以助琴兴或茶兴不得而知,然无论如何,香之功和茶之用同在清心,惟有心清方得自我省察;此外 《琴士图》中季静身畔四散之鼎彝瓶玩和明代尚古博雅之闲赏心态契合,生活美学在其中矣。《琴士图》画中茶事由童子专责,明代著名茶人许次纾 《茶疏》有云:煎茶烧香,总是清事,不妨躬自执劳。然对客谈谐,岂能亲莅,宜教两童司之。器必晨涤,手令时盥,爪可净剔,火宜常宿,量宜饮之时,为举火之候。又当先白主人,然后修事。酌过数行,亦宜少辍。果饵问供,别进浓渖,不妨中品充之。盖食饮相需,不可偏废,甘醲杂陈,又谁能鉴赏也。举酒命觞,理宜停罢,或鼻中出火,耳后生风,亦宜以甘露浇之。各取大盂,撮点雨前细玉,正自不俗。[27](P273)许说与 《琴士图》之展现有一定程度之吻合,杨或因操琴而未亲为茗事,然琴亦雅事,无有高下;季静虽无友对谈,既为琴之知音,以抚琴代谈燕亦无不可,且琴士脚边有见酒盏与酒注,和许说亦协,种种清韵之事,茶琴林泉之雅和渊明服之自我表态,衬出杨季静之人格高洁,和卷末跋称其 “抱道守贞,含章韬价”、① “素履而遗俗……其知足而不辱乎”、②“行既朗朗,志亦卓卓,盖获乎古人之风雅,而养高于林壑者也”、③ “鲁有师襄者,其人漫不可考,特以孔子尝从学琴,故其名至今耿耿,余观吴下诸公所赞季静者如此”④可再次参照为证。而 《琴士图》图中杨季静身着渊明服,足可视为一种自我表白,亦是自我理想之投射,除 《琴士图》外,唐寅茶画作品中以渊明入画之作乃是无独有偶,此轴称 《东篱赏菊图》,奇松怪石,山势掩映,一泓清流托住巨岩,和背景一角孤峰取得平衡,丝萝飘曳增添动感,二人一身着渊明巾服,一戴东坡冠,共坐石上对菊闲谈,一童正洒水沃菊,松下有亭,亭前设置桌椅,二童且忙调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意油然而生,画面布局稳妥,笔墨明润爽利,周臣影子隐隐犹见。从菊花栽种于地而非盆中,加上山中亭阁建筑,可合理猜测此乃山中居所,而陶潜为隐士经典代表,以天性率真且高风亮节之人格特质名传不朽,然众所皆知渊明嗜酒,此画不仅无酒,更以气质迥异之茶代之,实引人推敲,又,东坡冠和渊明巾服时代落差颇大,即使明代中叶风尚复古,然此点仍值得思索。此客是谁虽是难考,但视其为唐寅化身实有其合理性,换言之即将其等同唐寅理想自我之投射,乃是以东坡自比,平心而论,唐寅苏轼皆才高性率真,仕途不畅,人生挫折不断,且苏轼于文学和人格层面皆推崇陶潜,则着苏轼衣冠之唐寅化身和陶潜于南山东篱之畅谈赏菊,当是心灵世界之遥远神交;另一角度而言,唐寅为市隐人物,渊明已成为隐士文化之符码意象,故亦可如此解读:画中二人实为一,乃是唐寅一人分身为二,看似对谈,实则自我叩问与安顿;以茶代酒,取其清心涤烦,藉以抵挡现实之污浊仓皇,同时透过茶狷而隐之特质,自我表态并突显人格高度,透过画作开启一个截然不同的 “世界”,这个世界对唐寅来说,反而才是真实。五、结语:唐寅茶画所反映之明代茶事美学明代茶人习惯将饮茶视为人品的修养要件之一,[28](P240)陆树声清楚主张: “煎茶非漫浪,需人品相当”,[29](P223)点出茶事已非止于日常饮食或清雅浪漫,而是为修养人品开出一条路径。人品道德和茶事之联结具体展现之一则如茶侣之要求,如李日华称 “茶以芳冽洗神,非读书谈道,不宜亵用。然非真正契道之士,茶之韵味亦未易评量”,[30]因茶之功与适切之事皆高洁,惟有良事良人良辰方能得其真味,故满溢恭敬之心,而良伴茶侣尤重:翰卿墨客,缁流羽士,意老散人或轩冕之徒,超逸世味。从上引数据可之,茶侣并非不拣精粗,乃有一定门坎,人数亦属考虑,著名隐者陈继儒认为:“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施茶。”[31]隐逸茶人张源表示:“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饮曰神,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32]如此观之,则可推得饮茶品茗所求不在感官之享受,而是透过茶事感知阶段后所达之清心涤烦,自我安放后的返璞归真与自在适性,求其本真而离红尘俗恶之处世心态,在 《醉古堂剑扫》可谓明白: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为佳:此与高人韵士,误堕尘网中何异?[33]而此一追求和明代隐者的典范转移关系密切,市隐虽亦官亦隐,不拒交游,但因道德人品等因素,和官场始终存在本质上的矛盾,故谢肇制有言:“吾辈纵极高雅,一入公门,说公事,便觉带几分俗恶。”[34]而杭州山人李元昭更是典型,过着 “山人亦不厌客,煮茗焚香,终日清言不倦。客或一言及俗,辄起击石磬数声,以代清耳”,[35](P18)之静好岁月。画作为文化产品之一,其间反映传达复杂的文化讯息和社会现象,茶事因性兼兼庶民与文人,而能轻易嵌入任一精致风雅的事物,同时深入生活,茶画则是此类茶事生活美学最具体而微的多方展现,唐寅作为明四家之一自有其代表性,而兼士子、隐者、文人、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嗜茶一事表现在诗文书画作品上,众多茶画创作即是显例。唐寅茶画中表现茶事或为独饮或为共享,即便共享也以三人为限,取其雅趣,又不失品茶真意,且场景皆是隐意浓厚之林下泉边或山居小斋,茶画中茶事和隐者之联结,反映明代以来隐者典范的转移,呈现市隐之风尚,其中茶事与人品千丝万缕的联系,源自茶之功于清心涤烦,其间修养功夫的理论与生活美学一体两面,而藉画作进行自我表白与投射,茶画开启了一个对唐寅而言崭新且真实的世界,透过茶事的进行与生活文化的结合,对内在的自我叩问与对外在的自我安放,简言之即透过茶之感知习练而进行对内对外伦理秩序的重新安排。除隐者典范转移之外,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的时代来临为明代另一鲜明标志,而在商业蓬勃物质追求成为风尚之际,茶室对器物讲究的精细程度亦日渐高涨,然而茶为清雅事,茶人为精行简德之人,茗饮并非单纯为满足口腹之欲或追求感官享受,反而是对茶人提出了更苛刻的道德人品挑战——如何游于物而不役于物,如何在感知系统极致考验而不迷失,反本归真,则是明代隐者欲透过茶事所踽踽独行的自我修养之道,换言之明代茶人既要求能游刃有余在无所逃之人间世,又要求能不为物所惑,心守一事而见本来面目的自持,故即使看似追求无所穷止之外在物质,仍不会因无节失心而走向毁灭,而是如唐寅 《煎茶图》所示:孤峰插云为胸中丘壑,修竹逢雪不凋为君子风范,世道昏暗故退藏自守,茗事亲操洗心修身,自题诗 “腥瓯腻鼎原非器,曲几蒲团回不尘。排过蜂衙窗日午,洗心闲试酪奴春。”①已是清楚明白。综上言之,唐寅茶画传达了复杂文化讯息,其间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是在时代风尚和个人生命经历本质交织下的展现,同时传达了外在历史氛围与内在心理状态,以茶与画作为媒介,重新安放身心,是自我理想的表白与投射,亦是真实 “世界”的开启。唐寅对生命的选择无论乐意与否,皆是出于自主,同时受外在世变无孔不入的影响,故其茶画作品不仅为世变的转折时刻留下茶事和隐者典范转移之珍贵记录,更是理解其生命史之重要视角。参考文献:[1]廖宝秀 也可以清心——茶器、茶事、茶画 [M]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2[2](唐)陆羽 茶经·一之源,收于郑培凯、朱自振主编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上册[M] 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3](明)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二 [M] 北京:中华书局,1981[4](清)张廷玉等 明史·刑法制·刑法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明)陆容 菽园杂记:卷二 [M] 台北:广文书局,1970[6]吴智和 明代的儒学教官·教官的出身 [M] 台北:学生书局,1991[7]黄汝成 日知录集解·生员额数:卷十七 [M] 长沙:岳麓书社,1994[8]顾炎武 顾亭林诗文集·生员上 [M] 北京:中华书局,1983[9](清)张廷玉等 明史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明)陈继儒 小窗幽记:卷三 (记峭)[M] 新北市:达观出版社,2002[11](明)都穆 听雨纪谈 (隐说)[M] 上海:上海商务书局,1936[12](明)王锜 寓圃杂记:卷五 [M] 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13](明)俞弁 山樵暇语,见 (翰林文字润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M] 台南:庄严文化出版社,1995[14](清)张廷玉等 明史·食货志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5](明)袁宏道 袁宏道集笺校:卷五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6](明)钱牧斋 初学集·卷51,南京国子监祭酒冯公墓志铭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7]陈万益 万明小品与明记文人生活 [M] 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18]芦宇苗 江苏明代作家诗论研究 [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明)文震亨 长物志·茶寮 [M] 台北:台湾商务书局,1966[20](明)屠隆 娑罗馆清言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1](明)李日华 六研斋三笔 [M] 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22](明)屠隆 茶笺·人品 收于郑培凯,朱自振主编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上册 [M] 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23](明)徐复祚 花当阁丛谈·桑先生:卷4[M] 台北:广文书局,1969[24](明)张岱 陶庵梦忆:卷三 [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6[25](明)钱牧斋 初学集:卷51,(石田诗钞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6](明)项元汴 蕉窗九录,收于丛书集成初编 [M] 北京:中华书局,1985[27](明)许次疏 茶疏·童子 收录于郑培凯、朱自振主编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上册[M] 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28](明)屠隆 茶笺·人品 收于郑培凯、朱自振主编 中国历代茶书汇编:上册 [M] 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29](明)陆树声.茶寮记·人品.收录于郑培凯、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上册[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30](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1](明)陈继儒.岩栖幽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2](明)张源.茶录·饮茶,收录于郑培凯、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上册[M].香港:商务印书馆,2014.[33](明)陆绍珩著,郑志明导读.醉古堂剑扫·集醒 [M].台北:金枫出版社,1986.[34](明)谢肇制.五杂俎·人部四 [M].台北:伟文书局,1977.[35](明)徐象梅.两浙明贤录,收于 (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Transformation of Teaism and Paradigm of Seclusion in Ming Dynasty-With Tang Yin’s Tea Paintings as the Highlight of ObservationCHENG,Ya-chih(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Taiwan Normal University,Taiwan Taipei,10478)Abstract:Paintings,as one of many cultural creations,manifest the sophisticated cultural messages and social phenomenon.In its middle period,Ming Dynasty was faced with intense changes,highlighted by the unprecedented shocks hitting its society,classes,and economy.Without any chance to enter political stratum,the literati was desperate to settle down somewhere and get on with their pursuits.Attracted by the bountiful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southern China,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i flocked to the regions south of Yangtze River and settled down,using their skills in poetry,calligraphy,and paintings to make a living.Also,Ming Dynasty was a transitional period for Chinese tea.Loose tea replaced balled tea and became the mainstream shortly after the first Ming emperor Hongwu abolished tributes.Loose tea was easy to brew and had quickly become popular ever since.In Ming Dynasty,the literati restructured teaism systematically and publicized more books on tea than any other dynasty.Mi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s of teaism from Tang Dynasty and interpreted teaism as a part of moral quality.In Ming Dynasty,teaism flourished rapidly and was construed as a practice to cultivate practitioners’self-control ability.Countless tea paintings were created as teaism became increasingly popular.Tang Yin,one of the four masters in Ming Dynasty,was most typical of the times in which he lived.His tea paintings impl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eaism and seclusion.In a commodity economy like Ming Dynasty,people strived to pursue material comforts and were eager to improve their patience through teaism.With the patience learned from teaism,people hoped they could accomplish their tasks with ease,and at the same time restore their true characteristics.Tang Yin’s tea paintings imply the changes in life and connect the macroscopic historic environment to the microscopic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allowing people to place themselves appropriately in both worlds inside and outside them through teaism,and at the same time expressing themselves truthfully by projecting a perfect image through paintings and tea,thus opening up a real“world.”Key words:Ming Dynasty;Tang Yin;Tea paintings;Tea;Esthetics of teaism中图分类号:TS27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17)05-0007-13收稿日期:2017-08-15作者简介:郑雅之 (1987—),女,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戏曲、明清文人生活美学、明清文人茶文化。(责任编辑 陈 兰)
清代皇室茶事
作者: 林亚顺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吓杀人香 乾隆皇帝 玉泉山 康熙帝 慈禧太后 福建省东山县 碧螺春 茉莉花茶 玫瑰花茶 君山银针 
描述: 清代皇室茶事福建省东山县林亚顺历代老人好饮茶已成习俗,而清代大多数皇帝及宫廷内,茶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饮茶讲究品种、方法、时间以及茶具之精良,也是民间望尘莫及的。茶饕老手品茶行家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到过不少名茶产地,品尝了各种名茶。他在杭州饮过...
全文:清代皇室茶事_林亚顺.pdf
清代宫廷的茶文化
作者: 邓玉娜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宫廷 茶文化 茶事 
描述: 文章以清代宫廷饮茶习俗为研究对象,以贡茶入手,逐次讨论了清宫茶礼与茶事、皇室饮茶的考究、奶茶在清宫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认为清代宫廷茶文化集养生养身、愉悦情志、教化安邦的作用为一体,既属于皇宫贵族的个人喜好,又属于朝堂国事政务,在清代宫廷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全文:清代宫廷的茶文化邓玉娜(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文章以清代宫廷饮茶习俗为研究对象,以贡茶入手,逐次讨论了清宫茶礼与茶事、皇室饮茶的考究、奶茶在清宫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认为清代宫廷茶文化集养生养身、愉悦情志、教化安邦的作用为一体,既属于皇宫贵族的个人喜好,又属于朝堂国事政务,在清代宫廷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键词:清代;宫廷;茶文化;茶事清代宫廷中的茶文化不但涉及皇家的修身养性、怡情雅志,还赋予了安邦治国、以和君臣教化之道。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朝堂邦交,茶文化都扮演着宣扬中华文明的角色。作为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载体,饮茶之风盛行,茶礼、茶事在皇家内廷各样场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不容小觑。①一、清宫的贡茶与茶事清代宫廷中生活的帝后嫔妃每天都离不开茶。皇帝每日的恭备份例中有茶叶75包(每包二两),皇后每日茶叶10包,妃、缤人等日用茶叶均为5包,皇子及福晋每位例用外再加茶叶8包。《国朝宫史》对清宫后妃们按照等位享受相应茶叶供奉的解释更为详细:皇贵妃、贵妃、妃、嫔每月每人份例内额享14两六安茶、8两天池茶,贵人每月每人7两六安茶、4两天池茶,常在、答应日用经费开支中没有开列茶叶一项。[1]清代宫廷中茶叶的种类繁多,每年各地的名茶云集于此,这就要仰赖各省贡茶源源不断的输送入宫。清宫御膳房下的广储司茶库负责收储这些贡茶。根据《清宫述闻》“茶库”一节的统计,茶库每年收取进贡名茶约有30多种,每种各数瓶、数十瓶乃至百余瓶不等。[2]其中,就江南六安州一处,每年额交的茶叶400袋,杭州额交上等龙井茶28篓,每篓800包。根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各省的贡物清单,我们可以整理出国内产茶地区一年中逐月进献茶叶的情况[3](见表1):表1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茶叶贡品逐月清单清代中期以后,每年贡茶的供应量愈见增加。生活在清中期,历经嘉庆、道光、同治三朝的吴振棫,官至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倾其毕生经历成就了《养吉斋丛录》一书,其中详细登录下自己晚年时期看到过的一份各省例进贡品清单,有关贡茶者亦如表2所示。[4]由此,对比乾隆时期的贡茶情况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贡茶数量和品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表2 清中期宫廷茶叶贡品清单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当时全国各类名茶争相入宫,供应充足。诚如云南普洱茶、陕西吉利茶、安徽六安茶、苏州天池茶、虎丘茶、杭州龙井茶、川康锅焙茶、武夷山茶、江南梅片茶、银针茶,等等,举不胜举。整体上,清代宫廷所食用的诸类名茶与今天的茶叶分类相似,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之属,尤其以前四种更受帝后们的欢迎。绿茶者,以龙井茶为著名,茶汤碧绿,香气清远,因为炒制过程中不经发酵,所以营养价值最高。红茶者,以祁红、滇红为著名,是一种全发酵茶,茶汤红亮,香味甘醇,营养成分虽不及绿茶,但是易于人体吸收,性温和,健胃驱寒,适合冬季饮用。乌龙茶者,以武夷山茶为著名,最讲究泡法,所以也称功夫茶,适合秋季饮用,在饮食高脂高油饭菜之后喝点乌龙茶。黑茶者,以普洱茶为著名,当今也认为普洱茶自成体系,属于一类特种茶。可是无论哪种分类,都不影响清宫皇室对普洱茶的喜爱。慈禧太后晚年常常饮服此茶。《宫女谈往录》中回忆慈禧太后冬天尤其是在吃过油腻的膳食后必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解腻。[5]除了消食降脂外,现代营养学还认为普洱茶具有美白肌肤、消除色斑的功效,每年清宫内廷消费普洱茶的数量较多,这可以从前文列举出的贡茶清单中反映出来。不同的季节饮食不同种类的茶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茶,冬饮红茶,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这是清代宫廷调理身体、保健养生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每位帝后还根据喜好,有着各自的饮茶习惯。乾隆皇帝尤其钟爱杭州龙井茶。从清宫档案记载可知,乾隆皇帝日常最多留用十几种贡茶,龙井茶是每次必不可少的。一年中,浙江要多次向宫中进贡龙井茶,比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廿六日、六月十八日,浙江巡抚庄有恭、漕运总督杨锡绂分别进贡龙井茶、龙井雨前茶各100瓶。[6]乾隆帝对龙井新茶喜爱有加。龙井新茶也称为雨前茶,因其采收于谷雨节之前而得名。《清稗类钞》记述有“高宗饮龙井新茶”一则,认为“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渝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实乃茶中上品精华。[7]乾隆帝御制的茶诗中多有描写龙井茶的,其咏《雨前茶》一诗流传甚广,诗中不但有诗句抒情,还有注释表意,足见乾隆帝对其珍爱程度之深之切,诗云:“谷雨前之茶,恒为世所弥。巡跸因近南,驿贡即已臻。计其采焙时,雨水以后旬。(龙井茶以谷雨前摘取者为佳,今年正月廿九日雨水兹甫,二月下旬之初浙江已进新茶,其采烙当在雨水后数日,距谷雨尚早月余也。)谷雨早月余,而尚未春分。欲速有此茶,风俗安得醇。更忆夷中诗(唐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之语最为曲尽民隐,每咏新茶常感其言之亲切有味而不忘。),可磷我穷民,尚茶供三清(每龙井新茶贡到内侍即烹试三清,以备尝新),不忍为沾唇。”[8]慈禧太后平日饮茶喜欢加入少许金银花调味,这样一来,茶香更深。除了金银花,还有菊花、莲花、梅花、桂花、玫瑰花、茉莉花等,都可作此用。清人将这种方式总结为“以花点茶”,当时京城很是流行,大致方法《清稗类钞》亦有详载:“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气全者,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9]光绪皇帝也是嗜茶尤甚,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喝上一大茶杯雨脚云花,对于茶汤、茶味等尤其考究,被时人认为是“最工选择”。喝完茶后,闻少许鼻烟,然后再前往慈禧太后寝宫行请安礼。[10]清宫中许多礼仪规制中都包含有茶礼一项内容,见诸于万寿礼、大燕之礼、大婚之礼、命将之礼、册封之礼,等等。[11]同样,清宫中举办的各种筵宴活动中都有赏赐、赐茶的环节,以示祥和安泰、上下同庆的寓意。比如太和殿筵宴、保和殿筵宴、乾清宫家宴、千叟宴、文华殿经筵宴,等等。乾隆年间,专设重华宫茶宴,“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无定期”,参加者是才华横溢的满汉词臣,“列坐左厢,宴用盒果盃茗”,饮茶品茗,联楹赋诗,君臣交融,增进彼此感情。重华宫茶宴上的歌赋诗词“体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无,后以时事命题,非长篇不能赅赡。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句。每排冠以御制,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题固预知,惟御制元韵须要席前发下始知之。”[4]再据《国朝宫史·续编》所示,在这个宴会上,“乾隆圣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名”,而且,还要赏赐给近臣宫廷御制的“三清茶碗”以示特殊恩宠。[11]嘉庆年间的重华宫茶宴一般定在正月初二日举行。[4]根据学者统计,有清一代,重华宫茶宴共举行有60多次,其中大半在乾隆一朝。[12]二、清宫饮茶首重水质清代宫廷茶文化还表现在对于冲泡之水的考究。茶谚有云:“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好茶须要搭配好水方能显示出其独特的色、香、味。基于此,古人品茶对于水源的要求十分考究。清人梁章拒在《归田琐记》中“品泉”一节称赞说:“品泉始于陆鸿渐,然不及我朝之精。”就宫廷而言,清代御用的泡茶之水是玉泉山的玉泉水。玉泉山在京城颐和园以西,山间泉水清碧,澄洁似玉,味道甘冽,故被名之玉泉。时人谓:“若大内饮料,则专取之玉泉山也。”[13]《养吉斋丛录》也说:“玉泉山之水最轻清,向来尚膳、尚茶日取水于此,内管领司其事。”[4]每天清晨,内廷御膳房都有专人由玉泉山取水,用皇家御用水车拉运至宫中供帝后享用。据宫制所载,皇帝、皇后每日额用玉泉水12罐。除此之外,还要备下酒醋库酿制玉泉酒所需之玉泉水的用量。乾隆皇帝还亲自创了一套以水的轻重为衡量标准来品评水质优良的方法。乾隆御制诗《汲惠泉烹竹炉歌》中详细交代了这个方法的使用过程:“尝制银斗较量诸泉,扬子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惠山泉重一两四厘,玉泉则斗重一两最为质轻,味甘。陆羽品泉以扬子为第一,惠山为第二。固尝惜其未至燕京,若至燕京到定以玉泉为第一矣。”所以,他盛赞玉泉山之优,“陆羽品泉今古闻,山下出者次第分。金山第一此第二,未知玉泉迥出群。以是推之当历逊,辞仲为叔居后尘。”据此,乾隆帝将北京西山玉泉水命名“天下第一泉”,并亲自撰写碑文《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以证世人,即所谓:“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之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之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乎?曰:有!乃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较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6]乾隆帝的这个品茗选水的标准很快被人们接纳,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水的轻重之法也被清代士人群体争相记载下来,流传后世。比如,《清稗类钞》中除了肯定玉泉水的质地优良,还讲述了另外一则乾隆帝讲究水源水质的范例——“以水洗水”:每当乾隆帝出外巡视,都要带上玉泉水以供御用,但是由于存放时间稍久,再加上舟车颠簸,导致玉泉水的色、味有所改变,这时可以用他处泉水洗之,洗后效果显著,可恢复玉泉水原有的色、味、质、感。这种方法依据的原理就是水有轻重之别:先把玉泉水倒在一个大容器内,标注下水位的分寸刻度,再将其他的水倒进来搅拌,等到水面平稳,污浊之水则皆沉淀到下面,清澈之水则皆悬浮在上面,“盖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14]。三、清宫奶茶的盛行喜食奶茶是清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饮食习惯。《清稗类钞》中介绍各地民风民俗之时,尤其强调:“奶酪者,制牛乳,和以糖,使成浆也,俗呼奶茶,北人恒饮之……蒙人所食之奶酪,曰奶茶,与京师之面茶相类,冲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时亦饮之……茶,饮料也,而蒙古人乃以为食。非加水而烹之也,所用为砖茶,辄置于牛肉、牛乳中杂煮之。”[15]满蒙民族习惯相近,清代的帝后宫嫔、王公贵族也都喜食奶茶。《养吉斋丛录》记载清宫“旧俗最尚奶茶。每日供御用乳牛及各主位应用乳牛,皆有定数。取乳交上茶房,又清茶房春秋二季造乳饼,由外三牛圈取乳牛,交内三牛圈取乳成造。又张家口养什木等牛群,岁纳乳酥、大小乳饼有定额。内廷各宫殿寺庙供献大白乳饼,由南苑乳饼圈成造”[4]。《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晚年的贴身宫女回忆说,每天早上慈禧太后起床之后,梳洗停当,“吸过两管烟之后,老张太监的奶茶就献上来了。老太后最习惯喝人奶和牛奶。宫里在早点还保留东北人的习惯,喝奶子要对茶,叫奶茶。奶茶不由御茶房供应,由储秀宫的小茶炉供应,一来近,二来张太监干净可靠”[5]。清宫帝后们每日膳食份例都是奶与茶齐备的。从清宫膳食底单中,经常可见如下记载:皇帝:御茶房备例用乳牛五十头,每头牛每天交乳二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每包二两。皇后:御茶房备例用乳牛二十五头,共得乳五十斤,玉泉水十二罐,茶叶十包。茶房备贵妃每位乳八斤,妃每位乳四斤,贵人以下随本宫主位分例。妃嫔等位日用茶叶均为五包。皇子、福晋每位例用乳十六斤及茶叶八包。[12]正是因为需要熬煮奶茶,所以,清代宫廷茶器中的锡器、银器较多。根据《国朝宫史》“经费·铺宫”记载,仅就茶器一类,皇太后可享用金茶瓯盖一个、银茶瓯盖10个、银茶壶3个、锡茶碗盖5个、锡茶壶34个;皇后人等按照后妃等级依次递减,但就算是级别最低的答应,按照规定也会给配置有一个锡茶碗盖、一个锡茶壶、一个漆茶盘,其中的锡茶壶应该是比瓷器质地的茶壶更适宜于温煮奶茶的。[16]从中我们多少可以推测出当时宫中饮食奶茶的普遍程度。若从饮用时间上来看,清宫帝后们一般会在正膳之后来杯奶茶,或者常常在亦如今天上午茶、下午茶时间的“克食”中饮用奶茶,佐食糕点。乾隆皇帝在饮食奶茶的时候尤喜搭配服用八珍糕,休闲滋补两不误。比如,《盛京节次照常膳底档》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十五日,乾隆帝东巡盛京途中至葛布西大营驻跸,早膳之后,乾隆帝来到莲花套大营,正处于早膳、晚膳之间,茶膳房要进献克食,“熬茶时,小太监俫呆传送八珍糕一品,进二块,未赏”[17]。乾隆皇帝曾在御制诗中评述道:“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用使人肥泽也。”[3]所以,在清宫中举行的各大筵宴、祭祀、接见使臣、节次庆祝等重要活动时,奶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进献奶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节次照常膳底档》载,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乾清宫筵宴之时,“申初二刻,太监常宁传摆热膳,摆毕,请万岁爷升座,祈祝,奏乐,坐毕……照例摆宴,人端盒头先进,还是头桌先出,送奶茶送果茶,俱是转着送汤。膳毕……奉旨送奶茶,奶茶盖碗一出,就送两边妃、嫔、贵人、常在,奶茶毕,将茶果请下,戏毕,转宴。”[17]再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坤宁宫祭祀大典的时候:“十月初一日,寅正一刻请驾,卯初二刻外请祭太庙毕,辰初至坤宁宫磕头毕,圣等外拜佛毕。辰初二刻,上至坤宁宫升座毕,随领阿哥、王子、郭什哈额附、郭什哈昂帮、满汉大人进殿,内磕头毕,入座。总管王进保、总领杨进忠铺白布空单一块,刘芳、王秉忠请金锭膳桌……上进肉毕,随送粳米裨子米干膳进一品(四分满)、肉丝汤一品(汤膳碗,寻常珐琅盘、金碗盖)。汤膳碗请下,请膳桌请下,上进糕酒毕,赏糕酒毕;上进奶茶毕,赏奶茶毕。阿哥、王子、额附、满汉大人等出殿外。上至乾清宫西暖阁办事……”[17]清宫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亦如人道。旖旎风光中,微风徐徐,松鹤相伴,焚香品茗,翻书抚琴,这样的画面犹如中国水墨一般,定格在了古代骚客的脑海。所以,爱茶恋茶、痴茶嗜茶似乎已经成为传统文人的共性。茶文化讲求淡定清幽、绵香含蓄的内涵,折射着中国人对于美学的独特体验和鉴赏及追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茶在中国既是百姓们经常使用的大众饮品,又是富含生命哲理的高雅饮品。上自宫廷中的皇室贵胄,下至茶乡的农忙耕夫,可能是闲情逸致,可能是养家糊口,无论哪种,茶都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愿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茶,不同的人对茶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注 释:① 相关研究有王玲:《清代宫廷茶事》,《紫禁城》1993年第5期;蔡镇楚、施兆鹏、王玲:《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董健丽:《清宫茶具与茶礼》,《文物世界》2004年第2期;施由明:《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高晓然:《清宫茶器》,《南方文物》2010年第1期,等等。参考文献:[1](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日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2]章乃炜.清宫述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3]秦国经,苑洪琪.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5]金 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6]于 晨.清帝乾隆爱茗寻迹[J].古今农业,1996,(2):36-44.[7](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高宗饮龙井新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8]蔡镇楚,施兆鹏.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15.[9](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一花点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0](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德宗嗜茶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1]董健丽.清宫茶具及茶礼[J].文物世界,2004,(2):52.[12]施由明.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J].农业考古,2006,(5):88-95.[13](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京师饮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4](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以水洗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5](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北人食奶酪[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6](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铺宫[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7]吴正格.乾隆皇帝御膳考述[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90.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3-0031-04收稿日期:2011-04-02作者简介:邓玉娜,女,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社会经济史、清代宫廷史等。责任编校:王彩红,陈 强
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续)
作者: 陶德臣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馆业 民国 清代 经营方式 
描述:就会达到什么样的经营效果。总结清代民国茶馆的经营实际,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具有以下主要功能:1、休闲娱乐功能。中国人上茶馆,不仅是日常生活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精神生活的需要。茶客
全文:清代民国时期的茶馆(续)_陶德臣.pdf
清代皇室茶事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清代皇室茶事
中国近现代茶业科技发展历程
作者: 刘东阳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叶科技 现代茶业 茶叶科学 中国茶业 试验场 中国茶叶 试验站 改良 吴觉农 中国农业科学 
描述: 数千年来,中国人的勤劳智慧造就了丰富的茶类和众多的花色,积累了卓有成效的茶叶生产经验,也有一批茶业著作流芳于世。但是,由于封建社会的封闭,中国茶业科技长期处于"经验茶学"状态。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许多有识之士接受了新思想,学习了新文化,并随着西方的农业科技的传入,特别是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及其技术,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仿效建立改
全文:中国近现代茶业科技发展历程.pdf
近现代经济制度下的茶产业出口贸易
作者: 马之巍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现代经济制度 茶产业 出口贸易 
描述: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茶产业出口贸易日渐繁荣,此时,茶产业应该结合当前近现代经济制度情况,合理制定贸易措施,并优化产业结构,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产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
全文:近现代经济制度下的茶产业出口贸易马之巍(中共汝州市委党校,河南汝州 467599)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茶产业出口贸易日渐繁荣,此时,茶产业应该结合当前近现代经济制度情况,合理制定贸易措施,并优化产业结构,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茶产业发展,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收益。关键词:现代经济制度;茶产业;出口贸易在近代经济制度的影响下,茶产业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严峻。研究近代经济体制下茶叶产品出口贸易情况,对促进我国茶产业贸易繁荣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1 近现代经济背景下茶业出口现状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路线呈现近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其主要是指在中国领导人的引领下,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线,利用“一带一路”促进近现代经济发展,并以此产生辐射效果,带动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茶产业是以茶为主要经销对象,形成周边产业一体化的生产产业链,主营进出口贸易工作。茶产业充分响应国家号召,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茶的代表,出席众多国家间茶品交流会。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充分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将中国好茶推向世界。并利用贸易往来,将国际好茶引入中国市场,打造国际间的品牌联合,实现茶产业的合作互赢,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带来了近现代发展的新纪元。2 近现代经济背景下茶产业出口问题2.1 绿色贸易壁垒对茶产业的影响各国之间为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市场,为保证健康的公众生存环境会议在贸易往来其间设置相关的保护法规、规定限制、措施等,这就会对贸易往来产生一定的技术限制,产生进出口贸易壁垒。当前由于技术性限制,我国的茶叶出口检测设备、检测项目与欧盟日本等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欧盟、日本等出口国家在绿色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减少或限制我国茶叶的出口量。对此,严重限制了我国的茶叶经济发展,因此茶叶贸易发展不仅要注意国内市场更要注意开拓广泛的国外市场,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可见,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茶叶出口的限制性因素,必须要利用打造精品化茶产业品牌来提升出口质量,促进茶叶“走出去”的顺利性。2.2 品牌力度薄弱,价格不一利用品牌化茶叶的营销模式构建,不仅提升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更增加茶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实力,可增加消费者的品牌信赖心理,有利于拓宽茶产业的销售渠道,开拓新市场。但当前市场竞争中,茶品牌种类繁杂,质量良莠不齐,导致消费者购买心存余悸。品牌力度薄弱,难以形成良好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当前茶产业缺乏统一的价格标准管理,茶市场混乱,小众品牌难以发展、大众品牌抢占市场,价格昂贵,难以拓宽有效的销售渠道。部分茶产业为了提升在市场的竞争优势,忽略成本进行大幅度降价导致市场销售价格变化幅度较大。对此,应当以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规律、价格认知等结合竞争者的价格来合理控制茶产业的销售价格。2.3 各国茶文化不同,各国对茶叶需求不同当前不同国家受文化影响,对茶叶的认识不同,因此茶叶需求、茶饮习惯不同。如马来西亚部分地区,对于饮茶是要与吃肉骨相结合,其“肉骨茶”流行多年,饮茶是与油腻的肉骨相弥补的,选择清香淡雅的茶品种进行饮食,冲淡缓解吃肉骨带来的油腻,对此在进行茶产业贸易销售时,主要可采用福建的绿茶、乌龙茶、白茶等。在部分中东国家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也酷爱喝茶。其有禁酒的限制,因此饮茶便成为穆斯林日常所需的必备饮品。曾在1545年的《航海记集成》中记载,中国茶叶以消食的效果在欧洲各国开始盛行,更有“中国茶可治病”的美誉。甚至在欧洲皇室中大为流行,由此可见,中国茶在欧洲是广受欢迎并有传承历史的,因此对茶产业的发展有可借鉴的优势。茶产业可利用中国茶在欧洲的文化历史记载作为契机,拓宽现代经济的发展渠道。茶叶有同咖啡相同的提升醒脑功效,据有关记载显示,茶已成为国际上越来越受越受青睐的饮品,并有望成为主流饮品,因此中国茶产业要充分抓住机遇,利用“一带一路”促进茶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加强茶产业的贸易出口。3 在近现代经济倡议下提高茶产业对外贸易对策分析3.1 抓住近现代经济的机遇,实现茶产业转型升级当前经济转变发展模式,重点强调转型合作的效果,为茶产业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机遇。在此情况下,茶产业的发展应当充分利用合作转型的模式,重视差异化的农副产业发展,将强农副产业的联合,利用“科技+创新”实现稳定化、规模化、安全化的茶产业联合发展模式。提升茶产量的生产质量为基础加速供给侧改革,利用现代化的销售模式,促进销量,转型升级茶产业,加强制造与营销。3.2 政府支持茶产业共同促进经济发展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其优势愈发明显,凭借经济性、生态性、文化性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更因为惠民性而受到大众的好评。政府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进行茶产业发展的保障与扶持。茶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发展可持续化,如政府引导下的商标规范化管理、政府支出下拍摄记录宣传片、更是定期举行茶叶博览会等,使得地区打造以茶为产业龙头的茶产业发展联盟,突破传统局限,利用营销共同体拓展新市场,利用“茶牌庄园”的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促进地区茶庄园的经济发展。3.3 近现代经济背景下茶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打造品牌推广计划,利用品牌茶叶联动,提升茶产业经济的发展。品牌建设需要人才的支持、需要技术的支持更需要知识的支撑,因此,为了提升茶产业的竞争力,需要提升茶产业工作人员的品牌重视度,利用人才打造高级品牌,并根据茶产也的需求培养专业性的人才,打造促进茶产业发展的技术性专业人才,对此不仅要重视研发人员的专业性培养,还需要重视对基层人员的培训,重视文化训练、能力拓展、制度培训,并结合奖励机制提升员工的企业文化感,增强其对企业的向心力。以人才的培养促进茶叶贸易的交流,利用合理的政策制度,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茶叶贸易的有序开展。随着国家各个产业的联合,茶产业突破局限,逐渐与工业品相结合,产生了满足市场需求的茶食品、茶饮品、茶化妆品、茶保健品等,利用茶叶特性的各项消费品应用而生,扩大了茶叶的营销空间。在此情况下,茶产业因其独特的口感、良好的质感,在业内也取得较为良好的口碑,得到大众的认可。其生产透明化,既好喝又放心,以“赛珍珠”浓香型铁观音而闻名,深受各茶叶爱好者的喜爱。形成品牌联动效应,利用多品牌联合促进经济发展,加深多品牌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动效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以经销丝绸、茶叶、瓷器为贸易往来,并以此闻名中外,而在丝绸之路作为中国茶的代表与沿途国家进行经济往来。为推行国家“一带一路”的政策,茶业曾在2013年就登上巴黎安溪铁观音营销舞台,2016年曾出席德国柏林的“闽茶海丝行”铁观音全球鉴赏会等,加速了茶业在国际舞台的传承,更将中国茶文化传递至国际舞台,更为中国茶叶寻找世界合作契机。结束语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商业发展而言,抓住时机事半功倍,正如习主席曾说“智者谋善,不如当时。”时机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茶叶行业也是如此,要抓住新世纪的机遇才能将茶叶推向更大的舞台与市场。新世纪以来,人们将茶叶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其影响力与受欢迎度可想而知,世界范围内有超过一半的国家地区将饮茶视为一种娱乐活动,通过茶产业可充分抓住机遇,利用时机,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用不同的茶叶出口策略,运用动态分析与实际调研,对以“丝绸之路”为基础的沿线国家进行针对性的茶产业营销,充分利用适销对路的策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促进成果共享,加强合作共赢。参考文献[1]彭梓泰,钟桢,赵颖.“一带一路”背景下贵州省茶叶出口对策研究[J].农家参谋,2018(1):1-3+11.[2]苏越婷,林润兰,洪岳群,等.“一带一路”带动下茶产业对外贸易研究——以八马茶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32-34.[3]苏祝成.茶产业组织结构与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11.[4]陈淼芬,周跃斌.茶业会展经济与茶产业互促发展研究[J].广东茶业,2012(4):15-17.作者简介:马之巍(1978-),男,河南平舆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历史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近现代茶画的艺术境界分析
作者: 刘东阳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近现代茶画 特征 艺术内涵 艺术境界 
描述:茶画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意义。从本质上讲,茶画是以茶文化和茶生活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但意义和内涵又高于前两者。由此,想要更好的对茶画艺术加以利用和发扬,首要的问题就是对茶画艺术进行深入解读。就此,本文先从茶画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和相关涵义以及茶画艺术的特性特征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茶画艺术的价值和境界所至。
全文:近现代茶画的艺术境界分析刘东阳(宿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江苏宿迁 223800)摘 要:茶画作为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意义。从本质上讲,茶画是以茶文化和茶生活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但意义和内涵又高于前两者。由此,想要更好的对茶画艺术加以利用和发扬,首要的问题就是对茶画艺术进行深入解读。就此,本文先从茶画艺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和相关涵义以及茶画艺术的特性特征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茶画艺术的价值和境界所至。关键词:近现代茶画;特征;艺术内涵;艺术境界通过对茶画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从中了解到我国文人的深刻思想内涵,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精髓的了解。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茶文化在各个时期的特征都能通过茶画作品体现出来,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都非常钟爱茶饮。在明清年代,大量画家对茶画作品进行了绘制,创作出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很多作品都围绕文人隐士的隐逸自然生活状况进行了体现,表达出茶、画、人和自然的完美融合,表达出民族传统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体现出茶文化的审美艺术。通过对近现代茶画的艺术境界进行分析,能够深刻的领悟到茶画艺术的魅力及特点,对推动其发展有很大的帮助。1 近现代茶画的艺术内涵茶是展现茶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极具艺术价值和人文情怀。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唐朝时期,中国茶文化的繁荣程度达到鼎盛,明代中国茶文化进一步普及成为具有一定普适性的文化艺术形式。中国古人注重追求心神俱净,陶冶情操,从而在心境上实现超脱,以此作为具有独特个性标签的精神品格。明朝时期,政府长期施行政治高压政策,文人墨客们随性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寄托给大自然,这一时期道家思想成为明朝文人所推崇的精神指引。此外,画家也将对作画方式进行了创新,在画作中融入茶文化元素,使这一时期的画作蕴含了茶文化的独特内涵,同时也让通过茶画展示了中国茶文化演变的历史脉络。据史料记载,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茶文化的发展也从侧面凸显了茶具的变迁,并因此推动饮茶文化的发展,因此在茶文化演变的过程中,茶具的设计以及材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我国艺术作品也较多对茶具进行了描述,足以体现茶文化的重要影响力,也显示了茶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现代文明拓展了大众兴趣爱好,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下,静心品茗不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这为城市茶馆的兴趣创造了必要条件,相应地,茶具的设计以及使用呈现出更加简约的发展方向,因此饮茶逐渐成为适用于普通大众的生活方式。而近代大家对茶的描写也与古代存在明显差异,相对于饮茶本身,饮茶的象征意义已经成为茶文化的重要标签之一,而对茶文化进行技术性探讨也在逐渐削弱。然而茶文化的内涵以及人文情怀并未因现代文明的冲击而有所消退,无论是文人还是艺术家仍然坚守茶文化,对其而言,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开始具有时代性,但茶的内涵从未改变。2 传统茶画艺术的艺术特征分析在我国近现代时期,茶文化主要通过茶画艺术进行展示,除了艺术范畴的探讨外,茶画更体现了茶文化的独特内涵。茶文化在我国文化体现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于艺术创造而言,茶文化体现的是情感融入,这是推动茶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2]。由此可见,理解茶画艺术需要建立在沟通情感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拓展对茶的认知边界。同时,还需充分建构茶画艺术赏析体系,从其实用价值出发,探究以及梳理科学的艺术思维,这样才是传承茶画艺术的重要价值。近些年来,茶画艺术作为我国茶文化的主要内容,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茶画是展现给人们的一种直观的、可见可触的实感物质,但蕴藏在其背后的内涵表达才是精华所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具体所指的文化内涵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这里面更深层次蕴含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精华在不断促进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完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茶画艺术作品要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那么创作者首先就要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来进行创作。所以这也引导大众通过茶、茶文化和茶画的激励和促进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艺术操守,在更加纯粹、健康和美好的价值观念的指引下不断为茶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贡献力量。3 近现代茶画的艺术境界分析通过分析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状况,其内生动力存在严重的不足状况,而且也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基于整体的角度来看,虽然现代艺术的冲击力较强,而在发展及传递当代艺术的过程中,很少能够涉及到文化理念,这就大大了影响了艺术价值思维的体现和表达。因为茶事具有独特的清雅意境,同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喜爱山水,喜爱宁静的感情非常吻合,这同传统文人雅士有很大的关联性。茶画艺术的特点非常明显,蕴含的内涵也极为深刻,能够将人文思想、艺术共性、系统精神理念完整的体现出来。所以在推动当代艺术发展时,尤其要注意合理运用茶画艺术,这样就能够将当代艺术精神化思维、理念表达出来[3]。全面发展茶画艺术时,当进行艺术创作时,应特别强调情感思想的阐释,这样就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能够凸显出个性化的特征。在明确茶画的绘画理念的基础上,需要将茶饮作为一种媒介和中间体,实现哲理、内心情感的互通和融合。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植物,而且由其引出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净化心灵、给人慰藉的功能,在这种特殊的情感下仿佛使人置身于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构建出深远、宁静的意境中。人们在饮茶的同时,可以进行心灵层面的沟通和谈话。自古以来,茶以及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签之一,而茶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和艺术境界也在不断进行发展和衍变。通过分析近现代茶画的艺术境界,可以借助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对艺术创作机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整合,并对茶画作品的艺术体现方法进行研究,探析其深层的意象和所蕴含的情感,由此可以有效促进艺术的创新性进步,也能够准确的领悟到茶画境界。宋代整体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修身养性、健强励志的社会风气,而宋代的文学修养和书画艺术也具有独特的美学理念,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宋代茶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中酝酿出来的,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境界。众所周知,品茶是一个落口苦回味甘的过程。所以宋代根据国家发展历程和人生体验,感悟出的“先苦后甜、励精图治、难而勇攀终得胜”道理与品茶是一样的。在这种通感和悟性下,茶文化蕴含着勤勉、奋进、自然、情趣、道德、神韵、国家和友谊等。由此,宋代人的这种追求极致、超凡脱俗、寻求自我、物我两空的状态表现在茶文化中便是自然地事情了。于是人们开始在茶画中寄托自我情趣、抒发个人情怀、享受自然神韵,并且将品茶味与自身情感融为一体创作出无数优秀的茶画艺术作品[4]。基于对茶的喜爱和茶文化的追求,人们不断将自我意志表现于改变茶具、更变茶名等等,力图使得所有与茶以及茶文化相关的事物都蕴含无限的美感,这也进一步督促着茶画艺术不断提升境界和创作技术。结论从近现代的一些有关茶文化的艺术品中可以得知,茶文化也不再受限于表达某种抱负和情怀,茶的内涵和引申性更加广泛。作为茶文化的显著代表,茶画成为我国珍贵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为后人进行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历史资料,极具我国文化艺术魅力。在当代艺术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近现代茶画艺术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蕴含了传统茶画艺术的精神理念,还兼具引导作用,彰显出人文价值,在当代艺术创作作品中有效的整合上述特征及功能,对于融入运用茶画艺术有极大的帮助。基于理性角度而言,应基于整体角度,结合时代发展状况,将不同的艺术思维、情感等综合性地贯彻到艺术创作工作中,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艺术发展。参考文献[1]刘军丽.明代吴中文人茶画创作与艺术境界探析 [J].农业考古.2012(05).[2]夏樾.茶文化对明代文人画家的影响[J].美与时代(中).2011(12).[3]朱自振.中国古代茶书集成[M].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4]朱郁华.无茶不文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作者简介:刘东阳(1993-),女,江苏沭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
西湖龙井诞生记
作者: 傅涛峰  来源:《光彩》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浙江 销售商 翘楚 成本低 龙井 西湖 春茶 
描述:说到春茶,西湖龙井可谓是春茶中的翘楚,特别是清明节前采制的明前龙井茶。由于正宗西湖龙井产量低,价格高,所以一些销售商不愿意收农民的正宗西湖龙井,而是收购一些浙江周边及外地的龙井茶,这些茶收购成本低很多,在市场上也能获取更大的利益。
全文:西湖龙井诞生记◎文图|傅涛峰说到春茶,西湖龙井可谓是春茶中的翘楚,特别是清明节前采制的明前龙井茶。由于正宗西湖龙井产量低,价格高,所以一些销售商不愿意收农民的正宗西湖龙井,而是收购一些浙江周边及外地的龙井茶,这些茶收购成本低很多,在市场上也能获取更大的利益。①茶园大多数属于农民私人拥有,每户有茶园几亩至十几亩不等。所以,每年到了春茶采摘时节,需要雇人采摘,每天每人的费用在180至200元。②根据产地狮峰山、龙井山、云栖、虎跑和梅家坞,西湖龙井被分为“狮龙云虎梅”五个等级。其中以狮峰龙井为龙井之巅,因为产量有限,只有一小部分人群才有机会喝到。③西湖龙井外形扁平挺秀、色泽翠绿、滋味甘醇、香气清高。④西湖龙井采摘有严格的标准,鲜茶长度1.5至2厘米之间的才算合格。⑤采茶工一天最多只能摘3至4斤原茶,能炒制1斤多左右成茶,所以1斤茶的人工成本差不多需要200元,如果价格太低,肯定不是正宗西湖龙井。⑥孙大叔家族世代是西湖龙井茶农,他现在采的是已有上百年历史的老茶树,成熟晚、产量低。
西湖龙井茶的四大价值
作者: 王建荣  来源:《杭州》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茶叶博物馆 浙江省茶叶学会 西湖风景名胜区 价值 文化主题 杭州市 
描述:茶既包含着严谨的自然科学,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作为中国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是杭州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物产。它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诠释以及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在同类物产中卓荦超伦。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
全文:西湖龙井茶的四大价值文 王建荣茶既包含着严谨的自然科学,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作为中国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是杭州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物产。它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诠释以及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在同类物产中卓荦超伦。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现出其珍贵价值。自然价值西湖龙井茶园地处北纬30°,东濒西湖,南临钱江,三面群山环抱,既可吸纳南来的和风细雨,又能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山谷间的茶园有密林遮蔽、云雾缭绕,加上宜茶的土壤、温度、日照、雨水等,形成一个有益于龙井茶生长的独特小气候环境。龙井茶茶树是优良品种,早在明清两代,龙井茶良种不仅为省内许多茶区所选种,还引种到四川等省外茶区。历史价值西湖产茶至迟在唐代。陆羽《茶经·八之书》记:“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西湖产茶肇始于天竺、灵隐二寺寺僧傍寺垦植的茶园。宋代,灵隐、天竺仍然是西湖主要产茶区。宋《图经》云:“杭州之茶,惟此(指宝云茶)与香林、白云所产入贡,余不与焉。”可见,西湖之茶,在宋代已成为朝廷贡品。龙井茶的出名是在明代。一般都认同宋代名僧辩才为龙井茶祖,辩才晚年从上天竺住持退居到龙井狮子峰下的寿圣院,把白云茶移栽到狮子峰,期间,留下了诸多与赵抃、苏东坡、秦观等人品茶吟诗的佳话。他们所品尝的茶中,极可能有龙井当地所产的茶,只是当时还没有“龙井茶”的称呼。直到元代,“元四家”之一的虞集,与好友邓文原等游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龙井新茶,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这是明确记述品饮龙井茶的最早文字。龙井茶在明时崛起不是偶然,这首先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叶茶上供”对茶叶采制变革的历史机遇。明代贡茶一改宋元时上贡团饼茶的旧制,从而改变明代朝野饮茶习惯。又由于求索者众,供不应求,龙井四周山民与寺僧都种起了茶树。到明万历年间,“北山西溪,俱充龙井”(高濂《遵生八笺·茶泉类》)。清代是龙井茶的辉煌期。由于清高宗(乾隆)的厚爱,龙井茶不仅入贡,还成为朝廷对大臣的恩赐品。乾隆六次南巡到杭州,每次都幸临西湖茶区,除在龙井亲自采茶十八棵之外,还幸天竺,览乡民采茶制焙之法,留下了“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的诗章。又幸云栖,御制《观采茶作歌》,有句:“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陆羽茶经:经典本》作 者:王建荣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简 介:那些想要读《茶经》却又读不懂的茶人,从此不知不觉走近茶艺世界,重新诠释心中的茶。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参校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版《茶经》等多个版本,展示宋刻本原汁原味的形貌,让你看到《茶经》本真。备清跸处。”人文价值在西湖山水物质空间中滋养长成的龙井茶,受到一代代湖畔茶人的倾心培育而愈加显得鲜活、生动、饱满。湖光山色间蕴藏着龙井茶的人文历史,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即所谓茶景相蕴共生辉。陆羽是用文字记载西湖产茶的第一人,他所撰的《茶经》早为人们耳熟能详,他还撰写过《道标传》《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关于西湖的著作,是最早记述和研究西湖景观者之一,也是最早对西湖山水与西湖茶作等量齐观的人。陆羽之后,既钟情西湖山水又嗜好茶的是白居易,他在唐长庆二年(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与蜀僧韬光禅师结下了一段茶缘,现韬光寺中仍留有烹茗井,相传是当年两人烹茶取泉处。宋代的杭州太守几乎都是爱茶人。苏轼则是宋代杭州爱茶太守第一人,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千年吟唱,不绝于耳;他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道尽了饮茶的乐趣和妙用;“蟹眼已过鱼眼生”“贵从活火发新泉”,则显现了他煮泉烹茶的精湛技艺。蔡襄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造茶进贡,习知茶事,著有《茶录》二篇,是宋代斗茶的经典之作。他晚年知守杭州,因病忌茶,但仍“烹而玩之”,茶不离手。明代,中国茶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江浙一带的绿茶名品不断脱颖而出,全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中心由宋时的福建建安一带转移到了江浙之地。综观明代茶书,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绝大部分茶书是江浙籍人编撰的,其中杭州人不少。明代记述咏赞龙井茶的名篇佳作迭出:徐渭的《谢钟君惠石埭茶》、陈继儒的《试茶》、屠隆的《龙井茶歌》、袁宏道的《龙井》、童汉臣的《龙井试茶》、于若灜的《龙井茶》等等,不胜枚举。清代的龙井茶品饮文化要特别提及两位书画家,一位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金农爱茶,创作多幅茶事书画作品。他在59 岁时写过一幅《述茶》轴:“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另有《玉川子嗜茶》书作一幅和《玉川先生煎茶图》一幅。那幅煎茶图虽题称玉川先生,其实从图中傍泉煮水、用紫砂壶沏泡来看,更似画家自己品饮家乡茶的写真。另一位是杭人丁敬,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亦嗜茶,作有《论茶绝句六首》,手卷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在卷末后记中说:“壬午六月九日访扬州项均、罗两峰二君于艮山门外之睦庵,啜茶回,录此请正之。杭郡六十八叟丁敬记。”近现代龙井茶品饮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多。梁实秋“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足矣。”郁达夫在九溪十八涧的口上,“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寂静。”汪曾祺难忘1947年春天花一块大洋喝的那一杯龙井茶,“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马一浮先生每年清明要到龙井去尝明前茶,喝的不是乾隆御指的“十八棵”,而是翁家山祖上的“碑阴十八株”,这是野生的老茶树,保持着天然野生风味。陈学昭、王旭烽两位小说家,各以龙井茶乡和杭州茶商世家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春茶》和《茶人三部曲》。龙井茶的甘香,浸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记忆之中,里面有茶人的闲趣、情谊、乡思,还有禅悟。社会价值有人说,杭州是“一市居民半茶客”,这并不为过。从杭州的茶馆业来看,早在宋代就有相当规模,尤以清河坊的蒋检阅茶肆最为闻名,“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清代,杭州茶馆还引进了“说大书”这种曲艺形式。如今,杭州人仍然保持着“孵茶馆”的生活习性。全市一千多家各类茶馆,有被誉为生活艺术精品天地的都市茶艺馆,有吟味在西湖山水间的风景区茶室,有茶山深处的农家茶居,有与艺文雅事相融的主题茶园,也有老年人悠闲自在其间的社区茶室……他们把茶馆当做家庭的“第二客厅”,平日聚朋会友在茶馆,春节全家团圆也到茶馆。上班族把茶馆当做办公室的延伸,商务洽谈,开会活动也搬到了茶馆。杭州人喜好品饮清淡甘香的龙井茶,而龙井茶这种清纯平和的特性又渗透到了杭州人的品性里,映照了杭州人淡泊处世,追求清和的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所谓“茶禅一味”,正在于“茶悟”与“禅悟”的相融相合。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结茶缘。西湖山水、龙井绿茶与历代湖畔爱茶人,这三大组合,在中国任何一地都难再复制。龙井茶依傍钱塘江,受惠于西湖山水,才有其非凡的品质,钱塘江以南地域也产龙井茶,但是“橘逾淮而北为枳”,那就不是“西湖龙井”了。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