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日语中的“茶”字研究
作者: 王露  来源:《福建茶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道 茶文化 日语 
描述: 中国的茶道是世界茶道的鼻祖,而日本的茶道也主要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世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传承中国茶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创新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日语中的“茶”字,从茶名、茶与人的交互以及茶的谚语方面对日语中的“茶”字表达进行研究。
全文:日语中的“茶”字研究王露(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摘 要:中国的茶道是世界茶道的鼻祖,而日本的茶道也主要源于中国,但是在日本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与日本人的生活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随着世界茶文化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传承中国茶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同时,也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创新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日语中的“茶”字,从茶名、茶与人的交互以及茶的谚语方面对日语中的“茶”字表达进行研究。关键词:茶道;茶文化;日语日本的茶道来自于中国,但是在日本本国的发展之中,融入了自身特有的民族色彩,并在形成自己浓郁的茶文化。茶文化讲究的是“和、敬、清、寂”,要是以日常的茶事和饭事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与日常生活行为和宗教哲学结合在一起,并且融入了伦理以及美学,形成了特有的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由于现代社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茶文化的产生能够有效地摆脱这种制约,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追求心灵的融洽,作为最高的追求受到日本人民的喜爱。一般文化的载体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日本的茶文化要想得到有效的传播,就需要从日语的表达中寻找突破口,从而帮助我们对日本茶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1 在日语中的茶名表达在中唐之后,出现了“茶”这一汉字,而在此之前人们描述喝茶都是用“荼”来替代,在西汉时期的著作之中就有关于“荼”字的描述,《僮约》当中就记载着“烹荼尽具”的故事。而在日语当中,对于茶的发音可以分为三种:其一是吴音;其二是汉音;其三是唐音。汉音和唐音在日本的《色叶字类抄》之中是最早出现的,索引不难发现,“茶”字的发音是在汉唐之间传入到日本国内的,所以在对“茶道”的日语表达之中,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一是“さどう”;二是“ちゃどう”。在日本类似于“茶道”这类读法的还有许多,例如:茶菓、茶会、茶経、茶匙、茶商、茶人、茶汤、茶房、茶茗、茶寮、茶话等。但是这些关于“茶”的语言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在不同的文化土壤当中被日本吸收,因此,茶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受到地域环境和历史环境的影响,日本人民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不同,文化走向的不同也影响着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种类可分为百种之多,依据不同的区分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若是按照国际划分方法来甄别的话,那么可以分为绿茶、白茶和黄茶、红茶等。日本虽然在不断的尝试培育红茶和青茶等,但是由于地理环境不同的影响,其品质和价格都无法适应日本人民的需求,无法形成良好的供求市场,导致不能进行量化的生产。因此人们在谈到日本茶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绿茶,但是日本人却将对绿茶的栽培方法和采摘期以及制作工艺进行划分,对绿茶进行命名,从中就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文化当中,茶文化所占据的比重以及日本人对茶叶的喜爱。日本人对茶的命名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因此我们能够从茶名当中粗浅地了解日本茶,日本茶一般都以“产地”加上“茶”这种形式来命名茶。例如:黑石茶、猿岛茶和八女茶等,将近百种的茶叶种类。在对日本茶叶的茶名进行分析的过程之中不难发现,除了产地的差异之外,每种茶都有各自的特征和差别、文化,我们可以从茶叶的背景和渊源来探究其茶名的由来。日本人对茶叶的喜爱就能够从日语中的茶名中看出来,通过对茶艺的概括或是对茶叶生产的季节进行茶叶命名。虽然日本的茶叶一般都是利用汉字表进行命名的,由于中国人的字体具有望文生义的特征,能够将茶叶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来,所以日本人在命名茶叶的时候一般都会选用汉字。但是在日本有一部分饮品虽然以“茶”字命名,却与茶没有直接的联系,例如麦茶,日本的麦茶读作“むぎちゃ”,其重要原材料是大麦和荞麦,经过精加工之后揉制而成。综上所述可以发现,日本的茶叶历史与我国相比较为短暂,但是日本却沿用了明代之前的制茶技术:蒸。我国的制茶技术在明代之后经过不断的改进主要以“炒”为主,简化了制茶的过程,而日本在“蒸”技术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细致了“蒸”的过程,并且在世界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制茶技术。尽管中国的青茶——乌龙茶在世界闻名,尤其是半发酵技术十分的成熟,但是日本却在生叶采青之后,没有进行发酵环节,直接对不发酵的绿茶进行生产,更加贴近了自然,接近绿茶的本质,对茶文化进行了创新。从中说明日本人虽然不具备创造精神,却能够在引进外来文化后进行创新发展,不仅将传统的茶文化保留下来,还进行了技术上的创新。2 日本人与“茶”的交互在日本,每天的生活之中都无法离开茶,因此在日本有许多关于借茶寓意的表现。例如“滅茶苦茶”就是表达乱七八糟的意思,“茶化す”指的就是开玩笑,而“茶々を入れる”就有捣乱的意思,所以,在日语当中,对茶的利用十分的形象,具有多样性。2.1 茶坊主在日语当中形容茶坊主为:ちゃぼうず,常常用来描述狗仗人势的人,是贬义词。茶坊主在日本的室町时代以来,是武家的司茶一职,主要的职能就是对茶具进行管理,还要负责沏茶和对来访的客人进行接待等,主事的人一般身着僧衣,将头发剃掉,为了讨好主人和客人,经常吆五喝六,因而得到了骂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坊主这个名称也殃及到了与“茶坊主”无关的人。2.2 茶番茶番在日语中是:ちゃばん,主要是描述那些耍花招,却能够被人一眼看穿的把戏。但是在日语当中ちゃばん本来指的是茶房中沏茶的人,当日本衙门里面的差役外出办事的时候觉得无聊,就会开口吆喝两句:おい茶番、なんか芸でもやれや。意思就是烧茶的,耍点好玩的让我开心开心。但是“茶番”这种行为并不可笑,无法让人取乐,因此,就得到了“耍花招”的说法。2.3 茶碗と茶碗茶碗と茶碗指的是茶碗和茶碗无法禁得住轻微的碰撞,大多数都是用来比喻那些个性过于相似的人,二者的关系却不和睦的人之间容易互相伤害。日本人对茶叶的喜爱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是在茶名和茶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上,日本人对茶的了解十分的细致,不仅仅是将茶与人情世道联系在一起,还归纳出了事理,在日本的民族语言当中联系尤为密切。3 日本社会生活与茶谚在日本的社会生活当中,有许多的谚语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特征,所以日本的谚语被称为“文化的大百科全书”,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最不可或缺的存在就是茶,所以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日本人对茶文化的经验和生活智慧都能够通过茶来体现,谚语作为语言艺术表达中的一种,具有简洁凝练的特性,日本人就将茶融入到了日本谚语当中。3.1 寄托缘起例如日本就有许多关于茶的谚语:其一是茶叶立起好兆头;其二是茶叶立起得贵子;其三是茶叶立起贵客来;其四是茶碗插箸,在劫难逃;其五是早茶招福;其六是早茶消灾;其七是剩茶有福根等。在日本茶谚当中,有寄托缘起的说法,“寄托”指的就是上述的谚语,而“缘起”主要来自于佛教用语,有因缘生起的意思,日本的茶道最初是从中国唐朝学习而来的,通过去唐朝学习制茶的僧侣进行传播,所以茶在日本的发展就自然而然的被称为“缘起物”,有吉祥或是凶兆的意义。每年的正月初三,日本的京都六波罗蜜寺庙都会用大福茶来招待宾客,喝下这种茶能够起到避凶的目的,所以来这个寺庙参拜的人较多。3.2 传承饮茶之道在日本茶谚当中还有一些类似于:隔夜之茶伤胃、饮上茶,口留香、茶酽神清的茶谚。通过这些茶谚不难发现古时的日本对茶叶的特性也有一定的了解,有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秦始皇派遣自己的士兵渡海寻找仙药就是要找日本的抹茶。虽然这种分析缺少一定的证据,但是,当荣西禅师从日本到宋朝访问的时候,就从中国带走了茶种和抹茶的制作方法。根据上述我们不难发现,茶在日本的普及并非是偶然,由于茶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功效,所以在日语当中,我们可以通过茶谚来反映茶叶的功效,还能够有效的推动茶文化的发展。3.3 寓意人生哲理在日本的茶谚当中,就将茶叶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当中,例如丑女妙龄也好看,粗茶新沏味亦香。还将茶叶应用到人生哲理当中:茶逢知己。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就可以发现在日本的社会生活当中,茶已经渗透到了方方面面,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茶谚的特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般都是对人们进行思想上的劝告。4 结束语在日语当中,“茶”,能够充分的反映日本的日常的生活文化。日本的茶文化主要是由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因此,要想有效的传播茶文化,要考虑茶叶的根植环境,在对民族语言进行了解之后不难发现,仅仅对语言形式进行粗浅的掌握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本文主要通过对日语中“茶”字的研究,来掌握日本茶文化的灵魂,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参考文献[1]王建.茶色的幽默——说说日语中的“茶”字[J].农业考古,1997(2):296-297.[2]侯巧红.中日茶道文化比较之辨析 [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03-104.[3]潘洁敏.“天人合一”与中日两国茶文化精神[J].科技信息,2011(29):463-464+444.[4]董婳,谭雪婷.中日茶文化渊源及异同比较[J].大庆社会科学,2010 (2):139-141.[5]钟响,冯豫杰.浅析中日茶文化[J].咸宁学院学报,2012(4):152-153.[6]陆留弟.传统文化如何逾越语言的障碍——试论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农业考古,2001(4):318-325.[7]吕模,张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及其影响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6(2):9-10.作者简介:王 露(1985-),女,湖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日语词汇。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西湖龙井茶鉴别方法
作者: 赵明明, 周有祥, 金钰, 胡定金, 严伟  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高效液相色谱 主成分分析 产地鉴别 
描述: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50份龙井茶叶样品中21个特征峰,利用主成分分析,建立区分西湖龙井(XHLJ)与非西湖区龙井茶(NXHLJ)的方法。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1.3%,21个特征峰中EGCG和CAF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大。
全文: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的西湖龙井茶鉴别方法_赵明明.pdf
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中国茶叶博物馆探索实践为例
作者: 应玉萍(  来源:《茶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描述:西湖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中的珍品,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切实做好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
全文: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中国茶叶博物馆探索实践为例应玉萍(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310013)摘 要 西湖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中的珍品,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切实做好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我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孕育出了六大基本茶类。原产自杭州西湖区一带的西湖龙井茶,素有“绿茶皇后”的美誉,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手工加工工艺、别具特色的品饮方式,声名远播海内外。2008年6月,“西湖龙井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以及文化内涵的肯定,同时也是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现阶段,如何保护、传承好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1 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源流及文化内涵1.1 杭州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渊源龙井茶得益西湖而出众,西湖亦因龙井茶而更具魅力。西湖群山自古植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灵隐和天竺在宋代时仍然是西湖的主要产茶区,当时以“香林茶”、“宝云茶”和“垂云茶”最为人称道,屡见于文人笔下。这三种茶分别产于下天竺香林洞、葛岭宝云山和宝严院。元代,虞集在《游龙井》一诗中提到:“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 ,提及龙井所产茶的颜色与采摘时间,这是龙井茶发展史上的重要资料。龙井茶真正扬名得益于明代朱元璋的“罢造龙团”之举,这为西湖茶区早已流行的散形叶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明代,高濂在《四时幽赏录》里指出:“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清代,龙井茶(明代已是贡品)声誉益隆。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龙井茶的采摘与炒制,并品饮龙井茶。他不但钦点了“十八棵御茶”,更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句,把龙井茶推举为天下名茶之冠。进入民国后,龙井茶的产区范围有所突破。1920年,杭州西湖龙井茶根据品质和产地不同,划式分为“狮”、“龙” 、“云”、“虎”4个字号,从此西湖龙井茶形成了不同的品类,在品质上各具特色。1.2 西湖龙井茶的文化价值内涵西湖龙井茶从自然与历史中走来,凝聚着西湖灵秀山水与人文精华,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历代名人记叙咏赞龙井茶的诗文、绘画、书法、歌曲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唐宋时期,许多杭州的地方官员和文人雅士,如白居易、范仲淹、蔡襄、赵抃、苏轼等,为杭州留下了许多茶事佳话和历史遗迹。白居易与灵隐韬光禅师汲泉煮茗,现韬光寺内还有当年“烹茗井”的遗迹。北宋高僧辩才住持天竺寺和龙井寺期间,与多位名臣、名士交游,与苏轼、赵抃交情尤厚。他们烹茗品茗,赋诗论道,留下了一段段佳话。明代是我国古代茶学研究最为鼎盛的时期,茶书纷纷涌现。许多文人士大夫对龙井茶青眼有加,在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许次纾的《茶疏》、高濂的《遵生八笺》、屠隆的《龙井茶歌》和陈继儒的《试茶》等名篇佳作中均有对龙井茶的赞赏。龙井茶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清代,龙井茶前所未有地获得最高统治者的垂青,帝王的喜爱进一步扩大了龙井茶的知名度。清代文人对龙井茶也赞赏不已,为龙井茶撰写了不少诗词歌赋,使龙井茶的文化积淀更为深厚。可以说,诸多名茶如过眼云烟,唯西湖龙井茶名重于世!2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西湖龙井茶茶文化是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茶为载体播文化,使茶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还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学等不同领域交融,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群体和团体随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本身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该“公约”对此定义还有具体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中国国务院于2008年6月公布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入选(序号:931,编号:Ⅷ—148)。西湖龙井茶的制作过程工序繁复且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对茶叶制作技艺水平要求非常高,为其它制茶类制作工艺所不具备的。杭州西湖龙井茶加工制作工艺包括多个步骤,分别为:采摘—摊放—杀青—回潮—分筛—辉锅—筛分整理—收灰贮存等8道工艺。从采摘的角度而言,西湖龙井茶青要求“早”、“嫩”、“勤”。元代诗人虞集的诗《游龙井》栽:“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表明杭州西湖龙井茶自古以来就十分强调采摘时间宜早,尤以“清明节”前在手和加工的西湖龙井茶品质最优,誉为“明前茶”;二在节气“谷雨”之前采摘和制作的茶叶,则称为“雨前茶”。杭州西湖龙井茶生产与大自然紧密相关,茶叶额品质受到气候因素如温度、湿度、雨量、阳光等的影响很大;在不同气候或者季节采摘的茶叶,在形态特征内在品质成分不同,经验丰富的茶师可以根据原料和气候不同,选择最适宜的制作方法,使茶叶品质发到挥极致。除此之外,杭州 茶的采摘非常强调芽叶的细嫩及完整,极品明前西湖龙井茶芽叶细小,每斤干茶要用4万个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细嫩芽叶加工而成,形成外形“扁、平、光、直”的风格,极为名贵。从加工的角度来说,西湖龙井茶的传统加工方式为纯手工,在手工炒茶制作过程中,炒茶师根据手中茶叶大小、软硬程度、茶坯成型程度和茶叶含水量情况,借助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十大手法”,灵活变化,调节力度,在特制铁锅中完成。时至今日,西湖龙井茶的加工也已逐步走向机械化,手工炒茶技术面临失传的危机。3 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抢救、保护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龙井新馆区建设过程中,在加强宣传、对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3.1 加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继承了先辈茶人师傅的手工技能和文化记忆,为了使其继续得到传承,必须对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了适应规模化、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开发并推广了龙井茶的机械加工装备和工艺,使得全程手工制作的工艺成为稀有,甚至面临灭绝,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显得尤为迫切。“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将全程手工技艺保持并得以发扬,在传承和保护先人的制茶技艺和文化的同时,还必须做到“旧中有新、新中有根”,这就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达到的状态和要求。3.2 开展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资料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广泛收集并建立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史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各种档案资料,构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通过多种保存和传承,使微观研究成果结合大数据资料,为弘扬和传播茶文化提供有力支撑。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档案资料搜集包括:手工加工的茶叶样品、传统民俗茶艺表演的图片资料、西湖龙井茶生产相关的农具、茶叶加工制作用具、茶歌乐谱、茶舞图片录像、茶史文化遗迹、老茶人老茶师回忆录的文字和录音资料、传统手工制茶过程以及泡茶饮茶程序有关的录音、录像等。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龙井新馆区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积极展开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的整理、收集。西湖龙井茶专题展厅于2015年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的新馆区建成落地,场馆面积206平方米,主要内容包括龙井茶的制茶工具、历史文化、产业工艺、人文往事、茶艺茶俗等多方位展示了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料。3.3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对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西湖龙井茶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向来是国内外游客参观中国茶叶博物馆时想要了解的热点。中国茶叶博物馆地处“茶都”杭州且地处西湖龙井茶一级产区,有必要也有责任做好介绍与宣传工作。西湖龙井茶专题展厅的建立,构建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保护和展示的平台,能进一步较好地向社会各界展示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的精粹。然而,欲切实做好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工作,必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保存和宣传开始,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唤醒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社会群体和个人知道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和真实价值,逐步形成全社会都关心、爱护西湖龙井茶非物质遗产的良好氛围。4 结 语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专业人士共同探索和努力。中国博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茶和茶文化专题博物馆,在如何做好保护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我们更广泛呼吁全社会各界、各社团和个人都能广泛参与西湖龙井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文献1 乐素娜,郭丹英.试论对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杭州文博,2007,(1): 3.2 方金华.论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4):23-28.3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6,(1):33-37.4 许咏梅.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实施10年后:现状与思考-基于龙井村、翁家山、满觉陇的调查. 茶叶,2012,38(3):158-164.5 黄海涛,余继忠,周铁锋,崔宏春:鸠坑种原产地茶树资源调查与保护研究. 茶叶,2010,36(4):219-220.A discussion on how to protec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Longjing TeaYING Yuping(China National Tea Museum, Hangzhou 310013)Abstract West Lake Longjing Tea is a treasure in the tea world,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West Lake Longjing Te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ea culture. The rescu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est Lake Longjing Tea were discussed in the present paper.Key words West Lake Longjing Te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收稿日期:2016-04-01作者简介:应玉萍(1975年-),女,中国茶叶博物馆副馆长,分管行政后勤、茶文化培训、商业、信息化等工作。中图分类号:TS2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77-8921(2016)02-108-03
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湖龙井茶
作者: 谢燕青  来源: 《茶博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杭州西湖 西湖龙井茶 本山 梅家坞 体验型 茶行业 天福 御茶 揉捻机 磐安 
描述:“清代,正宗龙井茶称为‘本山’茶。”杭州西湖本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财拿出几本茶书,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告诉记者。茶书上,倪建财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在很多重点知识下面划了横线。“在你来之前,我就在看书。”他笑着说。在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倪建财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一手打造的这家民营博物馆。
全文: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湖龙井茶本刊记者 谢燕青“清代,正宗龙井茶称为‘本山’茶。”杭州西湖本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财拿出几本茶书,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告诉记者。茶书上,倪建财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在很多重点知识下面划了横线。“在你来之前,我就在看书。”他笑着说。在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倪建财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一手打造的这家民营博物馆。倪建财是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人,住在樊村,祖上几代人都在云栖种茶、制茶。倪建财茶农出身,但他认为自己是“有点不一样”的茶农。他在1978年从事了几年与茶无关的工作后,又回到了茶叶事业中来。但这段经历带给了倪建财不一样的视角和阅历,让他在从事茶行业的过程中,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体悟。博物馆的由来1999年,从事旅游购物茶的倪建财发现,西湖龙井在外面市场上的名气很大,但是真正了解的人却很少。“很多人都只知道龙井茶。”甚至是杭州本地人,对西湖龙井茶也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他对这样的状况很困惑,想改变,却又不知该从何做起。后来,倪建财和朋友一起去外面跑了一圈,看了漳州的天福茶博物院后,倪建财受到了触动。回到杭州,再次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他发现茶博馆都是综合性的,能不能做细一点,单独做一家关于西湖龙井的博物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进行了交流,几经酝酿后,博物馆于2010年正式开张,宣传西湖龙井茶。“刚决定开博物馆的时候,家里人都反对,觉得太冒险。”博物馆去报批的时候,一开始也遇到了阻力。但倪建财有一股“倔劲”,抱着宣传西湖龙井的愿望,硬是把这事儿做成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湖龙井本山茶庄由御茶苑、博物馆、茶馆三部分组成,御茶苑再现了乾隆多次来到西湖龙井天竺、云栖、梅家坞、龙井茶区,同时作为与博物馆配套的一个游览景点。一进大门右侧是一个炒茶中心,一溜烟排开的炒茶机,到了春天,炒茶师傅就忙活了。游客也可以自由体验炒茶。左侧是博物馆,茶文化历史陈列展示厅。通过图片和讲解,把茶文化的知识融入其中,宣传西湖龙井茶。记者随着倪建财参观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一些茶叶用具。“这是50年代的揉捻机,现在还可以用的。”倪建财一边说着,一边转起了揉捻机。整个参观的时间不长,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能简单了解西湖龙井茶。倪建财坦言茶叶博物馆是自己的一个“奢侈爱好”。作为第一家龙井茶博物馆,倪建财一直在用卖茶叶赚的钱养博物馆,但他却还是在坚持。“博物馆就像是一个平台,很多懂茶、爱茶的人聚在一起。”就在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倪建财接待了来自浙江磐安的茶友们,虽然结束时已经很晚,但他觉得很快乐。2014年,马云也曾到访过本山茶叶博物馆,还亲自体验了炒茶,这让倪建财很是自豪。同时,博物馆还把西湖龙井茶的宣传普及到外国友人中,接待来自英国的大学生。做到茶文化普及年轻化、国际化、专业化。通过学习和实践,倪建财对西湖龙井的了解更加深入。他也想着如果条件允许要把博物馆进行调整。现在,越来越多人慕名来参观,博物馆也被评为休闲典型示范单位。这些肯定和荣誉,让倪建财感受到坚持的价值。最接地气的讲解员个性开朗,能说善道的倪建财,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他说自己喜欢茶,喜欢交朋友,希望通过博物馆宣传知识,反映西湖龙井茶真实的一面。倪建财对于讲解这件事情很认真,也很“敬业”。通过不断地学习,他把自己了解的东西介绍给更多的人。他向记者说起关于“狮龙云虎梅”的字号和产制区来,滔滔不绝。“我也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发现自己以前的介绍有不对的地方,就马上进行调整。要不断系统的学习,才能做得更好。”作为实践性的讲解员,倪建财的讲解更仔细,更接地气。比如关于茶叶炒制,倪建财本身就是炒茶的,对于这方面的解说自然是得心应手,听的人也会更容易接受和明白。“介绍的角度不同,参观者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多,我们就是要把尽量多的真实的情况告诉大家。”倪建财说道。他还会介绍唐宋茶饼怎么做等一些茶知识,让参观者了解更多信息。在聊到公办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的关系时,倪建财说:“私人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它是公办博物馆的补充。办得更加仔细,更接地气,和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一点。”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倪建财有着自己的规划。“如果资金和场地没问题,我一定会把博物馆办下去。”如今,倪建财的博物馆把西湖龙井茶的采、炒、泡、品都结合在一起,大约2个小时,参观者就能亲自体验全方位的西湖龙井茶诞生的过程。“今后要让博物馆更吸引人,一定要增加体验型的环节。”增加和参观者的互动,让更多人参与,了解西湖龙井茶的整个历史,是倪建财未来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西湖龙井茶,而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倪建财希望通过博物馆宣传西湖龙井茶,同时打响博物馆知名度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品质,让大家通过了解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来了解本山茶,爱上本山茶。举一己之力办一家私人博物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杭州50多家博物馆中,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在坚持宣传西湖龙井茶。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