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5)
文档(2)
按栏目分组
茶叶 (7)
按年份分组
2023(2)
2019(2)
2016(1)
2011(1)
201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
《茶博览》 (1)
《茶博览》(1)
《茶博览》(1)
《农产品市场周刊》 (1)
《杭州》 (1)
相关搜索词
西湖龙井茶的四大价值
作者: 王建荣  来源:《杭州》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 中国茶叶博物馆 浙江省茶叶学会 西湖风景名胜区 价值 文化主题 杭州市 
描述:茶既包含着严谨的自然科学,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作为中国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是杭州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物产。它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对“天人合一”理念
全文:西湖龙井茶的四大价值文 王建荣茶既包含着严谨的自然科学,又蕴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作为中国名茶之首的西湖龙井茶,是杭州西湖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共同影响下发展成型的物产。它别具一格的优良品质,对“天人合一”理念的诠释以及所涵盖的历史文化,在同类物产中卓荦超伦。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不仅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也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现出其珍贵价值。自然价值西湖龙井茶园地处北纬30°,东濒西湖,南临钱江,三面群山环抱,既可吸纳南来的和风细雨,又能挡住西北寒流的侵袭;山谷间的茶园有密林遮蔽、云雾缭绕,加上宜茶的土壤、温度、日照、雨水等,形成一个有益于龙井茶生长的独特小气候环境。龙井茶茶树是优良品种,早在明清两代,龙井茶良种不仅为省内许多茶区所选种,还引种到四川等省外茶区。历史价值西湖产茶至迟在唐代。陆羽《茶经·八之书》记:“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西湖产茶肇始于天竺、灵隐二寺寺僧傍寺垦植的茶园。宋代,灵隐、天竺仍然是西湖主要产茶区。宋《图经》云:“杭州之茶,惟此(指宝云茶)与香林、白云所产入贡,余不与焉。”可见,西湖之茶,在宋代已成为朝廷贡品。龙井茶的出名是在明代。一般都认同宋代名僧辩才为龙井茶祖,辩才晚年从上天竺住持退居到龙井狮子峰下的寿圣院,把白云茶移栽到狮子峰,期间,留下了诸多与赵抃、苏东坡、秦观等人品茶吟诗的佳话。他们所品尝的茶中,极可能有龙井当地所产的茶,只是当时还没有“龙井茶”的称呼。直到元代,“元四家”之一的虞集,与好友邓文原等游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龙井新茶,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咽不忍漱。”这是明确记述品饮龙井茶的最早文字。龙井茶在明时崛起不是偶然,这首先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叶茶上供”对茶叶采制变革的历史机遇。明代贡茶一改宋元时上贡团饼茶的旧制,从而改变明代朝野饮茶习惯。又由于求索者众,供不应求,龙井四周山民与寺僧都种起了茶树。到明万历年间,“北山西溪,俱充龙井”(高濂《遵生八笺·茶泉类》)。清代是龙井茶的辉煌期。由于清高宗(乾隆)的厚爱,龙井茶不仅入贡,还成为朝廷对大臣的恩赐品。乾隆六次南巡到杭州,每次都幸临西湖茶区,除在龙井亲自采茶十八棵之外,还幸天竺,览乡民采茶制焙之法,留下了“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的诗章。又幸云栖,御制《观采茶作歌》,有句:“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陆羽茶经:经典本》作 者:王建荣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简 介:那些想要读《茶经》却又读不懂的茶人,从此不知不觉走近茶艺世界,重新诠释心中的茶。本书以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咸淳百川学海本为底本,参校包括文渊阁《四库全书》版《茶经》等多个版本,展示宋刻本原汁原味的形貌,让你看到《茶经》本真。备清跸处。”人文价值在西湖山水物质空间中滋养长成的龙井茶,受到一代代湖畔茶人的倾心培育而愈加显得鲜活、生动、饱满。湖光山色间蕴藏着龙井茶的人文历史,又极大地丰富了西湖文化的内涵,即所谓茶景相蕴共生辉。陆羽是用文字记载西湖产茶的第一人,他所撰的《茶经》早为人们耳熟能详,他还撰写过《道标传》《天竺灵隐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关于西湖的著作,是最早记述和研究西湖景观者之一,也是最早对西湖山水与西湖茶作等量齐观的人。陆羽之后,既钟情西湖山水又嗜好茶的是白居易,他在唐长庆二年(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与蜀僧韬光禅师结下了一段茶缘,现韬光寺中仍留有烹茗井,相传是当年两人烹茶取泉处。宋代的杭州太守几乎都是爱茶人。苏轼则是宋代杭州爱茶太守第一人,那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千年吟唱,不绝于耳;他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道尽了饮茶的乐趣和妙用;“蟹眼已过鱼眼生”“贵从活火发新泉”,则显现了他煮泉烹茶的精湛技艺。蔡襄在任福建路转运使时,造茶进贡,习知茶事,著有《茶录》二篇,是宋代斗茶的经典之作。他晚年知守杭州,因病忌茶,但仍“烹而玩之”,茶不离手。明代,中国茶业与茶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时期,江浙一带的绿茶名品不断脱颖而出,全国茶业与茶文化的中心由宋时的福建建安一带转移到了江浙之地。综观明代茶书,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绝大部分茶书是江浙籍人编撰的,其中杭州人不少。明代记述咏赞龙井茶的名篇佳作迭出:徐渭的《谢钟君惠石埭茶》、陈继儒的《试茶》、屠隆的《龙井茶歌》、袁宏道的《龙井》、童汉臣的《龙井试茶》、于若灜的《龙井茶》等等,不胜枚举。清代的龙井茶品饮文化要特别提及两位书画家,一位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金农爱茶,创作多幅茶事书画作品。他在59 岁时写过一幅《述茶》轴:“采英于山,著经于羽;荈烈蔎芳,涤清神宇。”另有《玉川子嗜茶》书作一幅和《玉川先生煎茶图》一幅。那幅煎茶图虽题称玉川先生,其实从图中傍泉煮水、用紫砂壶沏泡来看,更似画家自己品饮家乡茶的写真。另一位是杭人丁敬,为“西泠八家”之首。丁敬亦嗜茶,作有《论茶绝句六首》,手卷书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他在卷末后记中说:“壬午六月九日访扬州项均、罗两峰二君于艮山门外之睦庵,啜茶回,录此请正之。杭郡六十八叟丁敬记。”近现代龙井茶品饮文化的载体越来越多。梁实秋“曾屡侍先君游西子湖,从不忘记品尝当地的龙井”,“茶后进藕粉一碗,四美具足矣。”郁达夫在九溪十八涧的口上,“一面喝着清茶,一面只贪味着这阴森得同太古似的山中寂静。”汪曾祺难忘1947年春天花一块大洋喝的那一杯龙井茶,“真正的狮峰龙井雨前新芽,每蕾皆一旗一枪,泡在玻璃杯里,茶叶皆直立不倒,载浮载沉,茶色颇淡,但入口香浓,直透肺腑,真是好茶!”马一浮先生每年清明要到龙井去尝明前茶,喝的不是乾隆御指的“十八棵”,而是翁家山祖上的“碑阴十八株”,这是野生的老茶树,保持着天然野生风味。陈学昭、王旭烽两位小说家,各以龙井茶乡和杭州茶商世家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春茶》和《茶人三部曲》。龙井茶的甘香,浸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生活记忆之中,里面有茶人的闲趣、情谊、乡思,还有禅悟。社会价值有人说,杭州是“一市居民半茶客”,这并不为过。从杭州的茶馆业来看,早在宋代就有相当规模,尤以清河坊的蒋检阅茶肆最为闻名,“奇茶异汤,随索随应,点月色大泡灯,光辉满屋,过者莫不驻足而观。”清代,杭州茶馆还引进了“说大书”这种曲艺形式。如今,杭州人仍然保持着“孵茶馆”的生活习性。全市一千多家各类茶馆,有被誉为生活艺术精品天地的都市茶艺馆,有吟味在西湖山水间的风景区茶室,有茶山深处的农家茶居,有与艺文雅事相融的主题茶园,也有老年人悠闲自在其间的社区茶室……他们把茶馆当做家庭的“第二客厅”,平日聚朋会友在茶馆,春节全家团圆也到茶馆。上班族把茶馆当做办公室的延伸,商务洽谈,开会活动也搬到了茶馆。杭州人喜好品饮清淡甘香的龙井茶,而龙井茶这种清纯平和的特性又渗透到了杭州人的品性里,映照了杭州人淡泊处世,追求清和的人生态度。品茶之味,悟茶之道,所谓“茶禅一味”,正在于“茶悟”与“禅悟”的相融相合。自古西湖多茶客,湖山有幸结茶缘。西湖山水、龙井绿茶与历代湖畔爱茶人,这三大组合,在中国任何一地都难再复制。龙井茶依傍钱塘江,受惠于西湖山水,才有其非凡的品质,钱塘江以南地域也产龙井茶,但是“橘逾淮而北为枳”,那就不是“西湖龙井”了。
美誉满天下西湖龙井茶
作者:暂无 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茶叶  西湖  龙井茶  杭州  龙井 
描述:美誉满天下西湖龙井茶初春四月,镶嵌于浙江杭州西湖山水间的龙井茶园,青葱苍翠;错落在桂树竹林中的农家茶楼,古朴雅致,成为游客休闲的天堂。如今,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西湖龙井茶产业繁荣兴旺。2014年,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茶文化和茶产业为核心的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
全文:美誉满天下西湖龙井茶初春四月,镶嵌于浙江杭州西湖山水间的龙井茶园,青葱苍翠;错落在桂树竹林中的农家茶楼,古朴雅致,成为游客休闲的天堂。如今,文化历史底蕴深厚的西湖龙井茶产业繁荣兴旺。2014年,以龙井茶品种选育、种植栽培、植保管理、采制工艺、茶文化和茶产业为核心的杭州西湖龙井茶文化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井茶香浓西湖龙井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素以色翠、形美、香郁、味醇冠绝天下,其独特的“淡而远”“香而清”的绝世神采和非凡品质,在众多的茗茶中独具一格,冠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其优异的品质源自杭州西湖独特的自然环境、品种资源和炒制工艺。上承四季天时之气,下凭钟毓地利之优,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是西湖龙井茶优异品质形成的基础。杭州西湖“三面云山一面城”,集天地之精华、人文之璀璨于一身。西湖龙井茶产区位于中国茶树生长的黄金地带,是中国茶最适宜生长的区域。西湖周边山势连绵、林木茂密、翠竹婆娑,依湖(西湖)临江(钱塘江)伴溪(西溪湿地);泥盆纪石英岩发育而成的黄沙土壤,不仅富含各类营养元素,而且有害元素含量低,十分适合茶树生长。茶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5~17℃,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春茶季节“无雨涧长流,无云山自阴”的温润小气候环境对茶树叶芽的生发非常有利。西湖龙井茶群体种是西湖茶区最传统的茶树品种,是历经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筛选而形成的一个灌木型中小类茶树品种,具有适合加工龙井茶的天然品质。千百年来,“法乎自然”的传统栽培方式使西湖龙井茶树尽可能地融于西湖山水之环境、最大限度地吸收天地自然之精华。丛栽的种植模式和重施有机肥的培育方法,有利于茶园的保水保肥,有利于发挥茶树的个体优势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西湖龙井茶群体种中通过单株选育育成“龙井43”“龙井长叶”等系列品种。这些品种发芽早、外形好、产量高,加工出来的龙井茶外形和内质均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被列入了西湖龙井茶保护区的主栽品种。优质的西湖龙井茶必须经手工炒制而成,这是西湖龙井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艺。炒制过程全凭手工在一口特制光滑的铁锅中操作,采用“抓、抖、搭、捣、捺、推、扣、甩、磨、压”等10种手法不断变化炒制而成。加工过程中,“摊放、青锅、摊凉(筛分)、辉锅、挺长头(筛分)”,环环相扣,工艺独到而复杂。西湖龙井茶的炒制工艺是多少代人摸索出来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由此炒制而成的西湖龙井茶融艺术性、观赏性和极高饮用价值于一身,是茶之上品。但刚炒制出来的西湖龙井茶还没有达到色、香、味俱全的最高境界,只有经过其独特的品质后熟技术处理,才能真正成为茶之极品。所谓的品质后熟技术,就是将手工炒制辉锅干燥冷却后的茶叶放入贮藏茶叶的石灰缸进行保存。这种贮藏方式对西湖龙井茶品质的后期形成和保持非常关键。一方面,通过生石灰吸收水分降低了茶叶的含水量,有利于茶叶长期保存不变质。另一方面,生石灰吸收少量水分后产生的温和发热现象有利于茶叶品质的进一步优化。同时,大量茶叶聚集在一个密闭环境中,有利于各批次茶叶的香气趋于一致。西湖周边各地所产的西湖龙井茶,由于生长条件不同,自然品质和炒制技巧略有差异,形成不同的品质风格。历史上按产地分为狮、龙、云、虎四个品目,即狮峰、龙井、云栖、虎跑四地所产,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最富盛誉。现在调整为狮,龙,梅三个品目,梅即梅家坞,仍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特级西湖龙井茶具有八大特征: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体表无茸毛或少茸毛、叶片果胶质含量较低;冲泡后汤色嫩绿(黄)明亮、闻之有豆花香或板栗香、入口滋味清爽浓醇、叶底嫩绿呈朵。历代名人赞龙井杭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在杭州数千年的栽茶、制茶、饮茶、艺茶历史中,人茶相融,人茶相育,涌现了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积淀了极其深厚、独树一帜的西湖龙井茶文化。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就是陆羽在杭隐居期间写的。唐至清1200余年间,杭州有8位作者,著茶书10余种,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经典。历朝历代在杭为官任职的文化人中,嗜茶吟诗好泼墨者为数众多,留下了许多旷世之宝,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人。白居易在杭州不仅嗜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种茶,从他《香炉峰下新置草堂》中记载的“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可见一斑。他一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道出了多少文人墨客对杭州的魂牵梦萦啊。苏东坡有“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之句赞美西湖龙井茶,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诗句把龙井茶与西湖美景、西子美人相提并论,被后人称作中国茶文化的绝佳对联。元代虞伯生的《游龙井》、明代高应冕的《龙井试茶》、清代龚翔麟的《虎跑泉》,等等,无一不是吟诵西湖龙井茶的佳句。此外,文徵明的《陆羽品茶图》、吴昌硕的《煮茗图》等东方茶画的代表之作,也是对西湖龙井茶的绝美艺术刻画。当代的人们,仍以对西湖龙井茶的钟爱,谱就了一曲曲茶之赞歌: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民歌教材;王旭峰创作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荣获茅盾文学奖。毛泽东主席曾写下“龙井茶、虎跑水,天下一绝”的词句;周恩来总理5次到梅家坞村视察龙井茶生产,还两次亲自修改周大风的《采茶舞曲》。西湖龙井与鸠坑毛峰、九曲红梅等杭州名茶的优美传说,无不寄托着人们对亲情、爱情的美好向往;女采茶、男炒茶,泡茶楼、敬茶点等杭州的茶俗、茶礼、茶艺、茶活动,无不折射出精致和谐的人文精神;龙井寺、虎跑泉、烹茗井等遍布杭城的历史文化遗存,无不蕴藏着深邃的人文内涵。璀璨夺目的西湖龙井茶文化,不仅是杭州历史文化中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茶文化为茶产业添彩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西湖龙井茶融入杭州的角角落落。杭州已经初步形成从西湖龙井茶研究、生产、加工、贸易到茶综合利用、茶文化旅游、茶文化建设、社会化服务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西湖龙井茶引爆杭州的茶楼经济。杭州市区大小茶馆遍布,总量达1000多家。无论朋友聚会还是商务洽谈,到茶楼饮茶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的一种时尚。梅家坞、龙坞茶村、茅家埠等茶文化休闲旅游,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游客。游客思绪随着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荡漾开来,细细地品味,或许能从一盏茶里,渐渐地品出牵扯古韵遗梦的情怀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促进杭州茶文化旅游迈上新的台阶。国家对西湖龙井茶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并使用专用保护标志。依据《杭州市西湖龙井茶基地保护条例》,目前已确定的西湖龙井茶基地(包括一、二级保护区)和后备基地面积为1.674万亩,年产西湖龙井茶800多吨,总产值超过1亿元。通过对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核心区域内的龙井寺、龙井村、龙井山园、中国茶叶博物馆和“龙井八景”等进行重点整治,展现龙井茶与名人、名建筑、书画、文学、宗教相结合的高雅情趣和茶道、茶俗、茶礼以及饮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西湖龙井茶文化景区成为西湖美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西湖龙井茶已在杭州、北京、上海、天津、香港、宁波、西安、南京、济南、成都、石家庄、苏州等国内大城市中开设“西湖龙井茶专卖店”30多家。专卖店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店面设置,统一使用西湖龙井茶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和防伪标识,巩固了西湖龙井茶的中国名茶龙头老大地位。杭州还是全国茶研究机构最集中的城市。杭州拥有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大学茶学系等8家“国”字号茶叶研究机构,集聚了全国一半以上的顶尖级茶叶研究专家。(参考资料:《西湖龙井茶,让杭州更美好》,刘月姣编辑整理)
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湖龙井茶
作者: 谢燕青  来源: 《茶博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杭州西湖 西湖龙井茶 本山 梅家坞 体验型 茶行业 天福 御茶 揉捻机 磐安 
描述:“清代,正宗龙井茶称为‘本山’茶。”杭州西湖本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财拿出几本茶书,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告诉记者。茶书上,倪建财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在很多重点知识下面划了横线。“在你来之前,我就在看书。”他笑着说。在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倪建财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一手打造的这家民营博物馆。
全文: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湖龙井茶本刊记者 谢燕青“清代,正宗龙井茶称为‘本山’茶。”杭州西湖本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建财拿出几本茶书,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告诉记者。茶书上,倪建财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在很多重点知识下面划了横线。“在你来之前,我就在看书。”他笑着说。在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倪建财饶有兴致地讲起了自己一手打造的这家民营博物馆。倪建财是地地道道的杭州本地人,住在樊村,祖上几代人都在云栖种茶、制茶。倪建财茶农出身,但他认为自己是“有点不一样”的茶农。他在1978年从事了几年与茶无关的工作后,又回到了茶叶事业中来。但这段经历带给了倪建财不一样的视角和阅历,让他在从事茶行业的过程中,有着不一样的认知和体悟。博物馆的由来1999年,从事旅游购物茶的倪建财发现,西湖龙井在外面市场上的名气很大,但是真正了解的人却很少。“很多人都只知道龙井茶。”甚至是杭州本地人,对西湖龙井茶也只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他对这样的状况很困惑,想改变,却又不知该从何做起。后来,倪建财和朋友一起去外面跑了一圈,看了漳州的天福茶博物院后,倪建财受到了触动。回到杭州,再次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他发现茶博馆都是综合性的,能不能做细一点,单独做一家关于西湖龙井的博物馆?他把自己的想法和朋友进行了交流,几经酝酿后,博物馆于2010年正式开张,宣传西湖龙井茶。“刚决定开博物馆的时候,家里人都反对,觉得太冒险。”博物馆去报批的时候,一开始也遇到了阻力。但倪建财有一股“倔劲”,抱着宣传西湖龙井的愿望,硬是把这事儿做成了。让更多人真正了解西湖龙井本山茶庄由御茶苑、博物馆、茶馆三部分组成,御茶苑再现了乾隆多次来到西湖龙井天竺、云栖、梅家坞、龙井茶区,同时作为与博物馆配套的一个游览景点。一进大门右侧是一个炒茶中心,一溜烟排开的炒茶机,到了春天,炒茶师傅就忙活了。游客也可以自由体验炒茶。左侧是博物馆,茶文化历史陈列展示厅。通过图片和讲解,把茶文化的知识融入其中,宣传西湖龙井茶。记者随着倪建财参观博物馆,馆中陈列着一些茶叶用具。“这是50年代的揉捻机,现在还可以用的。”倪建财一边说着,一边转起了揉捻机。整个参观的时间不长,但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能简单了解西湖龙井茶。倪建财坦言茶叶博物馆是自己的一个“奢侈爱好”。作为第一家龙井茶博物馆,倪建财一直在用卖茶叶赚的钱养博物馆,但他却还是在坚持。“博物馆就像是一个平台,很多懂茶、爱茶的人聚在一起。”就在采访的前一天晚上,倪建财接待了来自浙江磐安的茶友们,虽然结束时已经很晚,但他觉得很快乐。2014年,马云也曾到访过本山茶叶博物馆,还亲自体验了炒茶,这让倪建财很是自豪。同时,博物馆还把西湖龙井茶的宣传普及到外国友人中,接待来自英国的大学生。做到茶文化普及年轻化、国际化、专业化。通过学习和实践,倪建财对西湖龙井的了解更加深入。他也想着如果条件允许要把博物馆进行调整。现在,越来越多人慕名来参观,博物馆也被评为休闲典型示范单位。这些肯定和荣誉,让倪建财感受到坚持的价值。最接地气的讲解员个性开朗,能说善道的倪建财,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他说自己喜欢茶,喜欢交朋友,希望通过博物馆宣传知识,反映西湖龙井茶真实的一面。倪建财对于讲解这件事情很认真,也很“敬业”。通过不断地学习,他把自己了解的东西介绍给更多的人。他向记者说起关于“狮龙云虎梅”的字号和产制区来,滔滔不绝。“我也是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发现自己以前的介绍有不对的地方,就马上进行调整。要不断系统的学习,才能做得更好。”作为实践性的讲解员,倪建财的讲解更仔细,更接地气。比如关于茶叶炒制,倪建财本身就是炒茶的,对于这方面的解说自然是得心应手,听的人也会更容易接受和明白。“介绍的角度不同,参观者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多,我们就是要把尽量多的真实的情况告诉大家。”倪建财说道。他还会介绍唐宋茶饼怎么做等一些茶知识,让参观者了解更多信息。在聊到公办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的关系时,倪建财说:“私人博物馆的规模不大,它是公办博物馆的补充。办得更加仔细,更接地气,和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一点。”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倪建财有着自己的规划。“如果资金和场地没问题,我一定会把博物馆办下去。”如今,倪建财的博物馆把西湖龙井茶的采、炒、泡、品都结合在一起,大约2个小时,参观者就能亲自体验全方位的西湖龙井茶诞生的过程。“今后要让博物馆更吸引人,一定要增加体验型的环节。”增加和参观者的互动,让更多人参与,了解西湖龙井茶的整个历史,是倪建财未来努力的方向。“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真正了解西湖龙井茶,而不是仅仅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倪建财希望通过博物馆宣传西湖龙井茶,同时打响博物馆知名度的同时,提升企业的品质,让大家通过了解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来了解本山茶,爱上本山茶。举一己之力办一家私人博物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杭州50多家博物馆中,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在坚持宣传西湖龙井茶。
谁最早推崇西湖龙井茶?
作者: 顾志兴  来源:《茶博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龙井茶 杭州西湖 乾隆帝 文献记载 乾隆皇帝 咸淳临安志 北宋 元朝 明朝 乾隆前期 
描述: 如今西湖龙井茶,可说是国饮之首,天下闻名。但其早先何时显名于世?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话题。从文献记载的情况可知,杭州西湖产茶,始于中唐以后。但经历北宋、南宋、元朝到明朝前期,却
全文:谁最早推崇西湖龙井茶?█ 顾志兴如今西湖龙井茶,可说是国饮之首,天下闻名。但其早先何时显名于世?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历史话题。从文献记载的情况可知,杭州西湖产茶,始于中唐以后。但经历北宋、南宋、元朝到明朝前期,却从未见到有直接记载“龙井茶”的材料。这并不是说宋、元时期龙井无茶,只能说那时候龙井的地产茶并不出名,所以,也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以为,向世人隆重推出西湖龙井茶的,是明代嘉靖年间的田汝成。田汝成在其所著《西湖游览志》的卷四中,有如下一段话:老龙井有水一泓,寒碧异常,泯泯丛薄间。幽僻清奥,杳出尘寰,岫壑萦回,西湖已不可复睹矣。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郡志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乃在灵竺、葛岭之间,未若龙井之清馥隽永也。再上为天门,可通灵竺,径术崎巘,草树蓊郁,人烟旷绝,幽悄不禁。田汝成先写老龙井的水和幽僻的环境,赞扬龙井所产茶叶为“两山绝品”。所谓“郡志”,我以为指的就是《咸淳临安志》记的宝云、香林、白云诸茶。我们知道,元代,杭州未修过府志,而明代却曾五修《杭州府志》,只是洪武、永乐、正统三志早佚,田汝成之前只有一部《成化杭州府志》,就算它记杭州茶,定是抄的《咸淳临安志》。所以我认为田汝成实是推崇龙井茶的第一功臣。可惜的是他当时高度评价龙井茶为“两山绝品”,仍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到清代乾隆前期犹是如此。我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第一次南巡杭州,浙江和杭州的地方官安排他到天竺观看茶农炒茶。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看了炒茶,还写诗记其事,讲观感。尽管诗中有“西湖龙井旧擅名”的句子,但“皇上”本人并未去龙井。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第二次到杭州,这回他又去看了炒茶,也写了记实的诗。但这次观看炒茶的地点,是乾隆自己定的“目标”,为的是“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也就是乾隆拒绝地方官的安排,想直接看到当地茶农真实的劳作情况。不过,乾隆帝这回到的是云栖,仍然没有到龙井去过。龙井这样被“冷落”的情况,使得当时身为举人、拣选知县的浙江桐乡人汪孟鋗心中不安,于是他特地编了一部题为《龙井见闻录》的书,呈请乾隆皇帝“御览”。书前“恭录御制诗二首”也就是上文提到过的两首观炒茶诗,然后,转弯抹角地请乾隆帝去看看龙井。在《龙井见闻录》的卷五“物产”一门中,汪孟鋗隆重推出了龙井茶,所引用的材料,有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和《浙江通志》、《康熙钱塘县志》(魏山原修)等地方文献中称赞西湖龙井茶的文字。现在没有证据表明乾隆帝是否读过汪举人的这部“进呈御览”的《龙井见闻录》,但事实是乾隆帝从第三次南巡到杭州起,直到第六次来西湖,都去了龙井,喝了龙井茶,写了龙井茶诗,品题了“龙井八景”。乾隆二十七年(1762)弘历初到龙井,写有《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诗:龙井新茶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寸芽出自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此诗一出,西湖龙井茶名声大噪。连皇上都给龙井茶写“广告诗”了。乾隆皇帝如此喜欢龙井茶,一再吟诗歌咏。龙井茶叶成了贡品,身价百倍,这对龙井茶而言是实至名归。甚至因了乾隆帝喜爱龙井茶,还改变了龙井茶的制作时令。据徐珂撰《清稗类钞•饮 食 类》的《高宗饮龙井新茶》条称:“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为了制作贡茶,西湖龙井茶的采制时间提前了一个节气,“明前”、“雨前”就是这么来的,一直流传至今。乾隆帝对西湖龙井茶的贡献,可谓大矣!
西湖龙井
作者: 徐霞  来源:《茶博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湖龙井茶 杭州西湖 名茶 
描述:西湖龙井茶位居我国十大名茶之首,产于浙江杭州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
全文:西湖龙井_徐霞.pdf
劲峰
作者:   年份:2023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茶叶  较强  品种  杭州市  研究所 
描述:制性:绿、红茶二、产地与分布:由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原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56~1
全文:T094  劲峰       C. sinensis cv. Jinfeng一、基本信息:繁殖方式:无性系树  型:小乔木型叶片大小:中叶类发芽期:早生种繁殖时间:1998年原产地:浙江省杭州市品种来源: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适制性:绿、红茶二、产地与分布:由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原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56~1979年从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采用单株选育法育成。全国大部分产茶区有引种,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湖北、陕西、贵州、山东等省有引种。1987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编号GS13043-1987。三、形态特征:植株较高大,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水平状着生,椭圆形,叶色绿,叶面平,富光泽,叶身较平,叶缘平,叶尖钝尖,叶质较软。花冠直径2.9~3.4 cm ,花瓣6~7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4裂。四、适制特性:春季萌发早,比福鼎大白茶早4天。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较强,绿色,茸毛多,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茶多酚18.4%、氨基酸4.7%、咖啡碱3.5%、水浸出物6.4%。产量高,适制红茶、绿茶。制绿茶,绿润显毫,香高味浓;夏秋茶制红碎茶,乌润有毫,高味浓厚。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较强。 参考文献:《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 杨亚军,梁月荣主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8
青峰
作者:   年份:2023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茶叶  中等  品种  杭州市  研究所 
描述:T093青峰C.sinensiscv.Qingfeng一、基本信息:繁殖方式:无性系树型:灌木型叶片大小:中叶类发芽期:中生种繁殖时间:1998年原产地:浙江省杭州市品种来源: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适
全文:T093  青峰        C. sinensis cv. Qingfeng一、基本信息:繁殖方式:无性系树  型:灌木型叶片大小:中叶类发芽期:中生种繁殖时间:1998年原产地:浙江省杭州市品种来源: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适制性:绿茶二、产地与分布:由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原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63~1988年从福云种有性后代中采用单株选育法育成。浙江、安徽、湖南、河南、江苏等省有引种。1994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GS13010-1994。三、形态特征:植株适中,树姿开张,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上斜或水平状着生,阔椭圆或卵圆形,叶色绿,叶面微隆起,叶身稍内折,叶缘波状,叶尖渐尖,叶齿浅,叶质较硬。花冠直径2.2~3.5cm,花瓣8瓣,子房茸毛多,花柱3裂。四、适制特性:春季萌发中等,比福鼎大白茶迟4天。芽叶生育力强,持嫩性中等,绿色,茸毛多,春茶一芽二叶干样约含茶多酚16.4%、氨基酸5.0%、咖啡碱3.6%、水浸出物44.2%。适制绿茶,条绿翠显毫,香高似粉香,味浓醇。抗寒性较强。扦插繁殖力较强。 参考文献:《中国无性系茶树品种志》 杨亚军,梁月荣主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4.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