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7)
文档(5)
按栏目分组
茶史 (8)
艺文 (2)
器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9(6)
2018(1)
2013(1)
2010(2)
1995(1)
198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6)
《农业考古》(3)
《人民周刊》(1)
《思想战线》(1)
《烹调知识》(1)
相关搜索词
饮茶习俗谈
作者: 王昊哲  来源:《烹调知识》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茶习俗 生活必需品 酥油茶 藏族人 茶叶 茶汤 咖啡 饮料 
描述: 茶叶是与咖啡、可可世界公认三大饮料之一,但各国饮茶习俗却各有不同。藏族的酥油茶:我国藏族人把茶叶当作生活必需品。他们把茶叶捣碎,放在锅中煮熬后滤出茶汤,倒入放有酥油和食盐的茶桶内,不断搅拌,使酥油
全文:饮茶习俗谈王昊哲/文茶叶是与咖啡、可可世界公认三大饮料之一,但各国饮茶习俗却各有不同。藏族的酥油茶:我国藏族人把茶叶当作生活必需品。他们把茶叶捣碎,放在锅中煮熬后滤出茶汤,倒入放有酥油和食盐的茶桶内,不断搅拌,使酥油与茶汤充分混和,再盛入茶壶内置于炭火上,随时取用。他们以茶代汤佐食,每人一天要喝二三十碗!英国的午后茶:英国人普遍喜欢红茶。他们的午后茶已是一种社会习俗。每天下午四五点钟,人们都要饮杯滋味浓厚加牛奶和白糖的红茶。据说已有270多年历史。伦敦人在办公时间也饮午后茶,即使遇上开会,到时也要暂时休会。向皇后祝寿,也要用中国祁门红茶,可见茶的名贵了。夏天,露天饮午后茶十分流行,各地公园都设有露天茶室。冬天,下午四时天色已昏,一家人就燃起木炭烹茶,然后环桌而坐,进一顿舒适的午后茶。保加利亚的“摇头茶”:在保加利亚作客,主人不立即用茶敬客,而要问你:“要不要用茶解渴?”如果你点头,他就不会给你倒茶了,你只好等着口渴。因为在保加利亚,点头表示“不”,而摇头则表示“是”,所以我们中国客人叫它“摇头茶”。美国的速溶茶和冰茶:美国人饮茶力求简单、快速,他们不愿为冲泡茶叶、倾倒茶渣等花费时间,也不容许杯中留有任何叶片。为此,他们欢迎没有任何茶渣的速溶茶。因此有不少人对茶叶只知其味而不知其物。所谓速溶茶,又名茶精,是从茶叶中提炼出来的茶汁,加入柠檬汁(也有山楂汁)和白糖,经喷雾干燥或在真空中使茶汁冰冻结晶而成,呈颗粒状或粉末状,加水后即能迅速溶解。目前,美国家庭有一半是饮用速溶茶的。近年来,市场上又流行一种冰茶。就是把泡好的红茶汤倒在放有冰块的容器内或放在冰箱内冷却,再加上柠檬和糖。这种冰茶不含二氧化碳,刺激性小,老少皆宜,所以夏天在美国非常行销。奥地利牧民真的吃茶:世界各地的人民,大多有饮茶的爱好,不论浓淡红绿,都是用茶叶泡来渴的。但在奥地利西部的牧民却是真的吃茶,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吃茶而不是饮茶。他们习惯地采用一种上等的嫩茶叶,加入食品作为佐料经过拌和泡成茶,然后将茶汁抛弃,光吃茶叶。这种吃茶叶的方式是很别致的。阿根廷人吸茶:南美洲的阿根廷人饮茶时,将茶叶放入一种葫芦形的瓢筒里,冲入开水,然后用银制吸管慢慢地吸,他们称之为“马蒂茶”。吉布提人嚼茶:吉布提是个多民族国家,风俗习惯多样化。那里的居民不喝带酒精的饮料。可是男人却咀嚼阿拉伯茶叶成瘾。这种茶叶是一种有刺激性的麻醉剂,当地人叫“恰特”。他们一般从午后二时,一直咀嚼到夜里十时。一天中要花8h用以满足嗜好。为此,平日要从国外进口3600kg阿拉伯茶叶,每逢周末要多进口1000kg。印度人舔茶:印度人饮茶方式很特别,他们把茶倒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递送茶具,就会被看作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用来洗澡和上厕所的。日本的茶道:茶道是日本流行五百年之久的一种饮茶礼节。入道如同入会,茶道里的人称“茶人”。茶人须常举行“朝茶”“饭后茶”“消昼茶”“夜话茶”等茶会。用的茶具、水质、水温都很考究,并有所谓“四规七则”:四规是和、敬、清、寂。七则是讲究茶具;煮茶讲究火候;炉子要46.7 cm见方;茶室的炉子冬天固定,夏天移动;饮茶有浓淡之分;按季节茶温不同;茶室必须插上花。饮茶礼节在主人庭园的“数寄屋”内举行。茶道所用的茶叶是绿粉茶。举行茶道时,主人将两木勺粉茶放在茶壶中以沸水冲泡,茶汁浓如豆羹,然后倒入专门制造的一种精制的黑色茶碗里饮用,并佐以糕点等食品。第一碗茶先敬首席,首席举茶碗与额齐平,然后就饮。饮时要吸气发出吱吱声,表示赞赏主人的好茶;双方谦让一番,然后跪坐相对,尽欢而别。北非的薄荷茶:北非人饮茶口味与欧美人又不相同,他们饮茶时,总要采二三片新鲜薄荷叶放在茶汁里,加上冰糖。这样茶色晶莹碧绿,茶味芳香醇口。节日期间接待宾客,例须敬茶三杯,客人得把茶喝完才算合乎礼节。北非人既爱好饮茶,也擅于品评茶质的优劣。有趣的是:在摩洛哥,茶叶店内都备有专供顾客试饮的茶具。摩洛哥人对选购茶叶很慎重,进入茶店后,经仔细观察比较选中了花色,一般先要当场泡饮一杯加以品尝,认为满意,才愿购买。巴基斯坦人以季节定红绿:巴基斯坦人认为绿茶是偏温的,红茶是偏凉的,因此到冬天,一些习惯饮红茶的人就临时改饮绿茶。巴基斯坦的家庭主妇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全家煮茶。一些大企业还雇有专人煮茶,每天分送到每个职员的办公桌上。他们的“客来敬茶”也是人们相互交往中的一项礼节。阿拉伯半岛上的敬茶习惯:假使你在阿拉伯半岛的一些国家里作客,热情的主人是不会让你茶杯空着的。你一喝完,马上就给你加满,一杯连一杯。如果你不想喝,就要将茶杯拿在手里向两边微微晃动或用手捂住茶杯口,以表示不需要了。
唐代的饮茶风俗与名茶
作者: 王晓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茶风俗 名茶 唐代 远古时代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社会经济 中国 
描述: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上各地的茶树、饮茶风俗均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从而发展、普及。当茶叶刚被发现时,只是作为药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进化,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交流,茶叶逐渐由药用演变为日常的饮料。
全文:唐代的饮茶风俗与名茶_王晓云.pdf
唐代饮茶风习
作者: 马忠民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人 晏子春秋 可追溯 唐代社会 晏婴 饮茶 社会经济 江西 历史意义 
描述: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或可追溯更远."周礼"记周代祭祀用茶,"晏子春秋"记齐国晏婴"食茗菜".《神农本草》称久服茶茗,"令人有力悦志".人或以为神农时代就知道饮茶,恐未必如此.俗传神农氏尝百草,知药味.根据这传说推想神农氏已尝过茶,辨别了茶的性味,并...
全文:唐代饮茶风习_马忠民.pdf
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
作者: 王潮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茶习俗 茶法 《茶经》 中国农业博物馆 点茶 茶末 饮茶方式 陆羽 少数民族地区 《广雅》 
描述: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王潮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及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风习的盛行。据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记载:开元中...
全文: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_王潮生.pdf
宋代的饮茶风尚
作者: 梅玉荣  来源:《人民周刊》 年份:201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茶 风尚 宋代 《都城纪胜》 品茗 酒 
描述:耐得翁在《都城纪胜》里记录:"凡四司六局人只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四种雅好,既各有讲究与仪规,又紧密相连,祭祀有茶酒并进的仪式,生活中的品茗则无香不幽,无花不雅。素手焚香,青烟袅袅缭绕之际,细品香茗,而观古今妙手之丹青,四季更迭之花卉,自有一番清雅。花、香、画、茶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宋人从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
全文:宋代的饮茶风尚梅玉荣耐得翁在《都城纪胜》里记录:“凡四司六局人只应惯熟,便省宾主一半力,故常谚曰: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许戾家。”四种雅好,既各有讲究与仪规,又紧密相连,祭祀有茶酒并进的仪式,生活中的品茗则无香不幽,无花不雅。素手焚香,青烟袅袅缭绕之际,细品香茗,而观古今妙手之丹青,四季更迭之花卉,自有一番清雅。花、香、画、茶当然都不是宋人的创造,但却是由宋人赋予了雅的品质。宋人从这些本来属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出高雅的情趣,并且因此为后世奠定了风雅的基调。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又平凡朴素。它在儒,在道,在禅;在宫廷雅室,在民间市井,也在草庐柴舍。对茶的认识与热爱,源于对生命本体和大自然的认识与热爱,同时也是宁静清雅的追求和达观的生活态度。茶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不温不火,像谦谦君子,也像从容恬淡的智者,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的全部精神本质。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然而经济上却不及宋代富庶。宋代经济的发达是中国历史之最,因此当时的人们便有条件享受物质,品赏生活,培养情趣,像酒宴投壶、男子簪花、饮茶品茶、烟波垂钓、美瓷收藏等都是文人雅士们闲适助兴的玩法。其中,饮茶品茶,别有意味。嗜茶风习:寒夜客来茶当酒宋时,茶是天下通行的饮品,上至帝王之尊,下至寻常百姓,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不能缺了它:“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一盏在手,这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妙处,宋人早已领略,因而也便有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意时光。北宋,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都有嗜茶之好。因此,各地贡茶越做越精,民间斗茶之风愈演愈烈。北宋诸王纳妃的礼品中除羊、酒、彩帛之类外,还要有“茗百斤”。而后来民间订婚行“下茶礼”即由此而来。由于嗜茶,赵匡胤执政时还常常光顾开封街头的茶坊、茶肆。据说,他有次逛到寺东门大街“丁家素茶”店内,一时品得高兴,竟将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不兴的画亲赐给店主。店家获此宝物后喜极而泣,恭敬地悬挂于店中。开封城内的茶坊、茶肆争相效仿,从此就有了店中悬挂字画的风俗。琴棋书画皆精通的宋徽宗赵佶痴迷茶叶,并颇有研究心得,堪称茶学大师。他针对宋朝茶叶发展情况,专门写了一本茶学著作《大观茶论》,结合宋代的茶事变革,详述茶树种植、茶叶采制、茶品鉴别,尤其以《点茶》一文见解独特。他认为绿茶是茶中之精品,无与伦比,提出“阴阳相济,则茶之滋长得其宜”的观点。他对采茶有详细分析,如“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一枪一旗为拣芽,一枪二旗为次之,余斯为下”“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等。这本书不仅大大促进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使宋代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时期,而且也让宋徽宗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立书著作的皇帝。北宋末年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书中记载,当时的开封城,凡闹市和居民集中之地,茶坊鳞次栉比,而且大多如朱雀门外一带那样全天经营的茶坊,从早开到晚,至夜市结束才关。如:“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归曹门街,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从中可知,当时除白天营业的茶坊以外,还有一种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在名著《水浒传》里,有专为公人候时、办事的衙门前茶坊,有小镇闲坐的茶坊,也有王婆专门说媒拉纤的茶坊。茶坊中,有闲来无事会茶聊天的,有打发时光等待上班办公的,也有刺探各类情报的外国和本国的间谍分子。可见,茶坊是吏、卒、工、商各色人等的主要聚会场所,品人生百味,纳世间万象。品茶方式:今年斗品充贡茶北宋旷世奇才苏轼《咏茶》诗云:“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贡茶。”展现的便是斗茶盛事。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也叫“茗战”,或十几人,或五六人,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像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类似于今天街头巷尾的“棋战”,过往行人可以集体品评参赛人茶品的优劣和烹茶技艺。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临水,或清幽,也是斗茶的好场所。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北宋的“龙团凤饼”是饼茶的巅峰之作,而“点茶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直至今天也是最令日本茶道艳羡和仰止的冲茶艺术。点茶,就是把团茶碾碎,滚水冲下去,用力搅拌,使茶与水融为一体,然后趁热喝下去。注意,这个时候,茶末的好坏、搅拌的均匀度就直接影响到茶汤的品相与口感了。如果茶与汤不分离,并且跟茶盏如乳胶状咬合在一起,就叫“咬盏”,是最高等级的茶汤。传为南宋画家刘松年所绘的《十八学士图》,再现的正是宋代人点茶的场景:园林中的方桌旁,围站着几位学士,或俯首凝视,或捻须侧目,众人的目光都齐集于中间这位文士手上。只见他左手扶盏,右手执一长条形物件,在盏中搅动,桌旁还有一位用执壶往盏中添水的侍从。更远处的两位童子,一位在查看炭火上烧水的执壶,另一位则转动手中的磨盘,似乎在磨着什么。还有更高级的玩法,流行于宋代的茶饮技法——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即在茶饮上作画,是一种能使茶汤纹脉形成物象的茶道,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或图像。具体做法有十几个步骤,大概意思是将茶叶磨成细粉后,加入盏中以少量的水调成膏状,形成丰富泡沫后,再以专业器具在上面作画,形成极具中国画风的朦胧意境,其效果与如今所流行的咖啡拉花、雕花有相似之处。茶诗茶韵:从来佳茗似佳人茶风之盛自然激发了诗人的灵感,从而催生了不胜枚举的茶诗。从这些茶诗里,不仅能设身处地感受当时情景,品味诗人情趣,还能从中获得丰富长久的精神回味。苏轼在《汲江煎茶》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诗语生动传神,写及取水、烹煮、观形、品茶、感悟,字里行间辞采飞扬,形神兼备,畅快洞达,岂不是品茶如品人生?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一诗中所比“从来佳茗似佳人”,更是极尽风雅,端的是锦心绣口,字浅意深,令人回味绵长。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大意为,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彼时情景如在眼前,诗人临窗写字、品茶,可谓情趣满满,读之有味,思之有感。林逋的《茶》诗:“石碾轻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诗中由茶及人,由今及古,含意深远。至于曾巩《尝新茶》中的句子“一杯永日醒双眼,草木英华信有神”,则让人怡神醒脑,对草木更生敬畏之心。诗因时而感,因人而异,在词人李清照的笔下,茶也有了些伤感之意。如她所写“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又道“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诗意因她“病起萧萧两鬓华”而添悲情,与年轻时她与丈夫赵明诚的“赌书泼茶”的欢情,形成鲜明反差。茶是国饮,亦是国粹,茶香飘扬千年,茶韵流传百代。茶中乾坤大,杯里日月长,我们如何在茶的哺育下,品出她的万种风情?不妨重新学习宋人风致,温习恭谦敬让的传统,传承厚重的饮茶风尚,让中国文化飘逸着永不泯灭的茶香。
从越窑青瓷盏托看宋代茶事的繁盛
作者: 唐纬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窑青瓷 宋代文人 茶文化 茶具 唐代 饮茶 宋徽宗 瓷质 煎茶 宋人 
描述:茶文化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算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唐代以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茶事则必有茶具。在众多材质的茶具中,瓷质茶具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成为茶事的首选。
全文:从越窑青瓷盏托看宋代茶事的繁盛_唐纬.pdf
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及名茶好尚
作者: 刘双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炒青 饮茶方式 茶艺 
描述:茶文化源于我国,数千年来,一路迤逦,行至明代,更是变化万端,异彩纷呈。明代的饮茶方式迥异于前,打破了唐、宋之时制饼、碾磨、煎、煮、点等法,开千古瀹饮之宗。茶叶炒青加工盛行,壶泡杯饮法确立,天趣悉备,延续至今。明代人对名茶的追求也因为炒青的出现而日渐风行,影响深远。
全文: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及名茶好尚刘 双摘要:茶文化源于我国,数千年来,一路迤逦,行至明代,更是变化万端,异彩纷呈。明代的饮茶方式迥异于前,打破了唐、宋之时制饼、碾磨、煎、煮、点等法,开千古瀹饮之宗。茶叶炒青加工盛行,壶泡杯饮法确立,天趣悉备,延续至今。明代人对名茶的追求也因为炒青的出现而日渐风行,影响深远。关键词:明代;炒青;饮茶方式;茶艺茶文化源于我国,源远流长。先秦至隋唐,茶以其品性、格调,成为饮中至尊。明代之时,茶叶加工发生变革,炒青工艺盛行,带来饮茶方式的巨大变革。唐、宋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煎、煮法,茶叶在蒸青后被压制成饼状,煎煮前先要碾磨成末,然后或合水而煮、或盏内冲点。明代人则把炒青处理后的茶叶直接投入杯中冲泡,如此简单一炒一泡,实开茶文化中千古瀹饮之先河,壶泡杯饮法随之确立。明人在把杯换盏之余,对名茶的追求也因为炒青的出现而日渐风行,影响至今。一、叶茶流变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的国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自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茶的饮用方法便在不同的时空下,被不同的族人所演绎:有直接采来嚼食的,有采摘鲜叶投入锅中或者加入调味之类煎煮的,有采摘之后晒干收藏备用的,有将鲜叶蒸熟捣烂做成小圆饼焙干再碾碎饮用的,所谓因时因地制宜,各种方法不一而足。大河汤汤,必有其干。自茶圣陆羽著《茶经》至宋代以来,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制茶工艺大行其道,饮用之时要先把茶饼碾碎,然后,或煮之,或点之,即所谓的末茶之法,也正是今日日本茶道文化的滥觞。但是,到了明代,这种曾孕育了我国茶文化辉煌与精致的饮茶方式,被彻底打破了,叶茶饮用被大力提倡和推广,茶文化进入了叶茶时代。所谓叶茶法就是茶叶不再被捣烂加工成茶饼,而是经做青,主要是炒青之后,直接保存备用。明初受宋元影响,把干茶叶碾碎于茶盏中点用,其后,主要是把茶叶直接放到壶中或茶碗中,用开水冲泡,近似今日的饮法。推动这种变化的力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推动因素就是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九月,明代太祖朱元璋下的一道诏令,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1](P44)此诏令一出,将传统的团茶废除,改贡叶茶。这道诏令意义非凡,非但确立了叶茶在我国茶艺史上的地位,同时也确立了近代叶茶的饮茶方式,可谓奠定了近代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石。间接的原因在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饼茶的制作,从一开始就有人非议,认为其有损茶叶的自然之性,且制作和饮用时比较繁琐,尤其是龙团凤饼的制作,最是劳民伤财,不为仁人义士所取。出身于元末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习惯于粗贱的叶茶饮法的朱元璋,也正是有感于此才诏令罢造龙团。另外,元代之时,茶文化受马背民族的影响,朝两个趋势发展:一是俗饮范围逐渐扩大,饮茶更广泛地渗透到人民的生活、民风、家礼之中;二是重返自然,茶人走向自然界,重新将茶、将自己溶入自然中。所以,叶茶一经皇帝提倡,便很快成为文士之人的雅尚与追求,民间对之更是推崇备至。这样一来,最自然,也最简朴的饮茶方式,在帝王最具权威的倡导下,一枝独秀,成为主流,以至于带动整个茶文化进入别有洞天的新境地。明史研究专家吴智和先生认为,以文化层次而言,叶茶法的提倡,看似退转,实际上正好契合自然,因此退转之余,反而解脱传统的人为固滞,而走上一条豁然开朗的正途。二、名茶好尚所谓名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名气的茶,受人珍爱的茶,品质优异,色、香、形、味别具一格。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种丰富多样,古今见于记载的茶叶品种达几百种之多,明代更是名茶辈出,各具特色。明代茶叶名品繁多。明万历年间黄一正著有《事物绀珠》一书,其中茶类一节中收录当时全国名茶多达98种,地域范围覆盖今天15个省区。在这98种茶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茶名,这也就是说,这些新见的茶叶,都是在明代万历以前的一二百年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徐渭的《徐文长先生秘集》所列亦有31种。但最为时人称道者要数“饮遍天下”的苏州虎丘茶、长兴的罗茶、杭州的龙井茶、临安天目茶、江北的六安茶等。这些几乎都是明代新兴起来的名品新贵。虎丘茶产于虎丘山,在唐代之时还只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山茶。虎丘山四周环水,山上是坡地状的砂壤,十分宜于茶树生长,并且紧邻剑池,山坡平缓,可得天然泉水的灌溉。虎丘茶叶多呈黛色,点泡的茶汤色白,味淡雅,有豆花香。顾湄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修的《虎丘山志》中具体描述虎丘茶的特点,说它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花。由于它的品质好,加上物以稀为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响。到明代时,地理学家王士性甚至赞扬“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2](P306)。屠隆在他写的《考窼余事》一书中也盛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3](P56)。罗?茶亦称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县一代,“罗去宜兴而南皉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岗,岗南即长兴,山两峰向阻,介就夷广者,人呼为?”[2](P176)。?即两山之界,因有罗氏隐者隐居于此故名罗?。明人十分推崇罗?茶,熊明遇有《罗?茶记》,周高起有《洞山?茶系》,专记其事。罗?茶制法以蒸青为特色,如闻龙《茶笺》所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宜于蒸焙。”甑中蒸熟,然后烘焙,茶形呈片状,故称片茶、?片。周高起将茶按品质高下及产地分作四品:第一品产于老庙后,“每年产不廿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 秋水,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2](176)。陈贞慧《秋园杂佩》评?茶道:“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淡者,道也。”[4]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宋代已有径山龙井之说,但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今天所称的西湖龙井。元代之时,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渐露头角,明代始为上品,名声随着品质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代李日华也认为龙井味极腆厚,色如淡金,气亦沉寂,而嘴咽之久,鲜腴潮舌,又必借虎跑空寒熨齿之泉发之,然后饮者领隽永之滋,而无昏滞之恨耳。屠隆《考窼余事》里亦称“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天目茶,又称天目青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天目山是宗教名山,有多处佛教名胜。这里古木参天,山峰灵秀,气候温暖湿润,腐植质厚达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松,色黑,呈酸性反应,且终年云雾笼罩,山上雾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天目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唐朝就闻名于世。陆羽《茶经》记载:“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至明代,有茶人著书将天目青顶与龙井茶等六个茶品同列为佳品。天目青顶茶外形紧结略扁,形似雀舌,叶质肥厚,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有光。滋味鲜醇爽口,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冲泡三次,色、香、味犹存,是色、香、味、形俱全的茶中佳品。六安瓜片,产于安徽霍山,所谓“浙杭龙井、徽六瓜片”,其在我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位置。六安瓜片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不带芽梗,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富有白霜,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六安瓜片茶不仅可消暑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唐代就有霍山产茶的记载,明时始作为贡品。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小岘春”即六安茶。[5](P793)许次纾《茶疏》称:“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屠隆《考窼余事》将六安茶列为当时名茶六品之一。明代市井小说《金瓶梅》里也有六安茶的记载,如第23回,吴月娘在李瓶儿房中吃酒,吩咐丫环蕙莲:“对你姐说:上房栋妆里有六安茶,顿一壶来俺们吃。”[6]三、名茶成因通观明代茶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明代名茶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密不可分。首先,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明代名茶多出江南,这与江南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其一,江南本身占有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所谓“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其二,明代之时,江南社会生产富庶,人文兴盛,各阶层普遍重视饮茶,善于品饮论茶者辈出。其次,从历史上来看,产茶历史悠久,产地辽阔,茶树品种优良,劳动人民丰富的栽制经验,是名茶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封建帝王对贡茶的重视和苛求,往往指定产茶的官府,规定年额,及时进贡,不得延误。官吏为争宠求荣,不择手段命令茶农制造好茶。这样产生了不少名茶,如宋代的北苑贡茶。二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茶在佛教中被利用和重视,围绕名山寺院产生了一批名茶,如径山茶。三是随着茶饮在民间的普及,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成为普遍的礼仪和雅俗,文人雅士吟诗作赋,也催生了一些名茶。最后,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名品繁多;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茶类得到空前发展,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等始兴或进一步发展,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名茶一说呢?正如龚永新先生所言,名茶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名茶的审美。他认为名茶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其社会美的表现始终具有社会功利的性质以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7](P203)[参考文献][1]吴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J].明史研究专辑,(3).[2]陈祖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屠隆.考窼余事[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陈贞慧.秋园杂佩[M].引自《粤雅堂类书》第十九集,(清)伍崇曜南海伍氏籍,出版时间不详.[5]徐光启.农政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6]齐烟,王汝梅会校.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济南:齐鲁书社,1989.[7]龚永新.名茶的社会审美特征[J].科技资讯,2007,(14).刘双,女,硕士,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责任编辑:李丽娜
禁茶令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茶叶  罕见  中国  历史上  饮茶 
描述:历史上罕见的“禁茶令”中国曾有过禁酒令,即朝廷下令禁酿酒、禁卖酒、禁饮酒。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罕见有关禁茶的记载。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禁止过饮茶呢?答案是:有!中国历史上由统治者明令禁茶的事件
全文:历史上罕见的“禁茶令”中国曾有过禁酒令,即朝廷下令禁酿酒、禁卖酒、禁饮酒。从各种史料记载来看,罕见有关禁茶的记载。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禁止过饮茶呢?答案是:有!中国历史上由统治者明令禁茶的事件就发生在北方金朝。茶是从宋代传入金朝的,女真民族日常多肉食,饮茶有助于消化,由此,金朝从上到下,逐渐兴起了饮茶之风。但金朝的茶叶供应基本来源于宋朝,这些购买茶叶的银钱就毫无疑问地流入到了宋朝,每年耗费不下百万,金朝统治者出于“若不禁(茶)者,恐耗财弥甚”以至威胁到统治安全的考虑,金章宗于是在泰和五年(1205年),明令七品以上的官员,其家方许食茶,但不许转手买卖和馈赠。其他人都属于“不应食茶者”,这就是说七品以下的吏民必须禁茶。金宣宗元光二年(1222年),朝廷再次规定,亲王公主及五品以上的官员,家中原本存有茶叶的,可以一直用到完为止,但不得将茶叶拿去买卖或赠送给别人。除此以外的官吏和平民百姓 ,严令一律禁止饮茶,更不用说买卖茶叶。但是,“禁茶令”并没有挽救金政权,在当时金统治下的河南陕西等北方五十多郡里,茶叶的贸易却禁之不止。1234年,金政权被蒙古铁骑所踏灭。随之,中国历史上罕见的“茶禁”运动也就自动解除了。  
唐 茶釜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煮茶  石质  口径  饮茶  适量 
描述:1唐长沙窑绿釉茶釜(高11.2厘米口径11.4厘米)2唐巩县窑绿釉茶釜(高7.4厘米口径8.3厘米)3唐石质茶釜(高5.8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8.6厘米)4唐石质三系茶釜(高6.5厘米口径
全文:1唐长沙窑绿釉茶釜(高11.2厘米  口径 11.4厘米) 2唐巩县窑绿釉茶釜(高7.4厘米  口径8.3厘米) 3唐石质茶釜(高5.8厘米  口径18.3厘米,底径8.6厘米)   4唐 石质三系茶釜(高6.5厘米  口径9.1厘米) 唐代盛行饮茶,“以为比屋之饮。”唐人称饮茶为“煮茶”或“煎茶”, 煮茶用鍑(也叫茶釜),煎茶通常用茶铫。煮茶时,在茶釜中放入适量的水,煮水至初沸(观察釜中之水如蟹眼)时,按照水量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到第二沸(釜中之水如鱼眼)时,用勺子舀出一勺水备用,储放在熟盂中,釜中投放适量的茶末。到第三沸(观之如腾波鼓浪)时,把刚舀出备用的水重倒入茶釜,使水不再沸腾,起到了“止沸育华”的作用。这时茶就已煮好了,准备好茶碗,把煮好的茶汤用勺子添入茶碗,即可品饮。釜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是一种炊器。以陶器及青铜器为多,部分为瓷器。馆藏品中的四件唐代茶釜,形态各异,长沙窑绿釉茶釜下承三足、口沿立耳;巩县窑绿釉釜憨态可掬,肩部立有双耳,像两只匍匐的小兔子,当地人俗称为兔耳罐;两件石质茶釜,均以整石剜挖而成,其中一件在器身镂雕出三个圆形系耳用于穿绳系带,釜身一侧剜挖出匝形流……多形态茶釜的出现,反映出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  
辽 墓壁画《童嬉图》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壁画  桃子  茶具  场面  饮茶 
描述: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也称“茶房图”,壁画长170厘米,宽145厘米,画面上有八个人物及许多茶具。壁画右前有船形茶碾一只,茶碾后有一里红外黑的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茶盒。盘的后方有一莲花座风炉,炉上置一汤瓶,炉前地上有一扇。壁画右有四人,一老妪站在着契丹装跪在地上男仆肩上正从悬挂于高处的篮子
全文: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也称“茶房图”,壁画长170厘米,宽145厘米,画面上有八个人物及许多茶具。壁画右前有船形茶碾一只,茶碾后有一里红外黑的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茶盒。盘的后方有一莲花座风炉,炉上置一汤瓶,炉前地上有一扇。壁画右有四人,一老妪站在着契丹装跪在地上男仆肩上正从悬挂于高处的篮子中取出桃子,一老妇用围兜承接桃子,主妇手里拿着桃子。主妇身前的红色方桌上置茶盏、酒坛、酒碗等物,身后方桌上是文房四宝。画左侧有一茶具柜,四小童藏于书案和框函之后,机警地偷看大人取桃子。另有黑白花狗一只,向茶具与桃子散发出的香味处奔去。这是一幅富有浓厚生活情趣的场景,同时也说明主人在饮茶时,还有进果点的习俗。点茶习俗在北宋风行一时,与北宋存在几乎相始终的辽代也深受影响。20世纪70年代,张家口市宜化的下八里辽壁画墓群中多幅反映不同茶事场面的壁画,包括点茶图、煮汤图、妇人饮茶听曲的娱乐场面图、向饮茶者进茶场面图和茶作坊中碾茶煮点、筛选等一系列工序图等等。反映了在辽代,尤其是燕云十六州地区人们饮茶环节中的方方面面,逸趣横生。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