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1)
按栏目分组
茶史 (1)
按年份分组
2013(1)
按来源分组
《农业考古》(1)
相关搜索词
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及名茶好尚
作者: 刘双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明代 炒青 饮茶方式 茶艺 
描述:茶文化源于我国,数千年来,一路迤逦,行至明代,更是变化万端,异彩纷呈。明代的饮茶方式迥异于前,打破了唐、宋之时制饼、碾磨、煎、煮、点等法,开千古瀹饮之宗。茶叶炒青加工盛行,壶泡杯饮法确立,天趣悉备,延续至今。明代人对名茶的追求也因为炒青的出现而日渐风行,影响深远。
全文:明代饮茶方式的变革及名茶好尚刘 双摘要:茶文化源于我国,数千年来,一路迤逦,行至明代,更是变化万端,异彩纷呈。明代的饮茶方式迥异于前,打破了唐、宋之时制饼、碾磨、煎、煮、点等法,开千古瀹饮之宗。茶叶炒青加工盛行,壶泡杯饮法确立,天趣悉备,延续至今。明代人对名茶的追求也因为炒青的出现而日渐风行,影响深远。关键词:明代;炒青;饮茶方式;茶艺茶文化源于我国,源远流长。先秦至隋唐,茶以其品性、格调,成为饮中至尊。明代之时,茶叶加工发生变革,炒青工艺盛行,带来饮茶方式的巨大变革。唐、宋之时,人们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煎、煮法,茶叶在蒸青后被压制成饼状,煎煮前先要碾磨成末,然后或合水而煮、或盏内冲点。明代人则把炒青处理后的茶叶直接投入杯中冲泡,如此简单一炒一泡,实开茶文化中千古瀹饮之先河,壶泡杯饮法随之确立。明人在把杯换盏之余,对名茶的追求也因为炒青的出现而日渐风行,影响至今。一、叶茶流变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饮用茶的国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所以自茶被发现和利用以来,茶的饮用方法便在不同的时空下,被不同的族人所演绎:有直接采来嚼食的,有采摘鲜叶投入锅中或者加入调味之类煎煮的,有采摘之后晒干收藏备用的,有将鲜叶蒸熟捣烂做成小圆饼焙干再碾碎饮用的,所谓因时因地制宜,各种方法不一而足。大河汤汤,必有其干。自茶圣陆羽著《茶经》至宋代以来,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的制茶工艺大行其道,饮用之时要先把茶饼碾碎,然后,或煮之,或点之,即所谓的末茶之法,也正是今日日本茶道文化的滥觞。但是,到了明代,这种曾孕育了我国茶文化辉煌与精致的饮茶方式,被彻底打破了,叶茶饮用被大力提倡和推广,茶文化进入了叶茶时代。所谓叶茶法就是茶叶不再被捣烂加工成茶饼,而是经做青,主要是炒青之后,直接保存备用。明初受宋元影响,把干茶叶碾碎于茶盏中点用,其后,主要是把茶叶直接放到壶中或茶碗中,用开水冲泡,近似今日的饮法。推动这种变化的力量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直接的推动因素就是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九月,明代太祖朱元璋下的一道诏令,诏曰“洪武二十四年九月,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役。上闻有司遣人督迫纳贿,故有是命。”[1](P44)此诏令一出,将传统的团茶废除,改贡叶茶。这道诏令意义非凡,非但确立了叶茶在我国茶艺史上的地位,同时也确立了近代叶茶的饮茶方式,可谓奠定了近代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基石。间接的原因在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饼茶的制作,从一开始就有人非议,认为其有损茶叶的自然之性,且制作和饮用时比较繁琐,尤其是龙团凤饼的制作,最是劳民伤财,不为仁人义士所取。出身于元末社会底层、了解民间疾苦、习惯于粗贱的叶茶饮法的朱元璋,也正是有感于此才诏令罢造龙团。另外,元代之时,茶文化受马背民族的影响,朝两个趋势发展:一是俗饮范围逐渐扩大,饮茶更广泛地渗透到人民的生活、民风、家礼之中;二是重返自然,茶人走向自然界,重新将茶、将自己溶入自然中。所以,叶茶一经皇帝提倡,便很快成为文士之人的雅尚与追求,民间对之更是推崇备至。这样一来,最自然,也最简朴的饮茶方式,在帝王最具权威的倡导下,一枝独秀,成为主流,以至于带动整个茶文化进入别有洞天的新境地。明史研究专家吴智和先生认为,以文化层次而言,叶茶法的提倡,看似退转,实际上正好契合自然,因此退转之余,反而解脱传统的人为固滞,而走上一条豁然开朗的正途。二、名茶好尚所谓名茶,顾名思义就是有名气的茶,受人珍爱的茶,品质优异,色、香、形、味别具一格。我国是茶的故乡,茶叶品种丰富多样,古今见于记载的茶叶品种达几百种之多,明代更是名茶辈出,各具特色。明代茶叶名品繁多。明万历年间黄一正著有《事物绀珠》一书,其中茶类一节中收录当时全国名茶多达98种,地域范围覆盖今天15个省区。在这98种茶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茶名,这也就是说,这些新见的茶叶,都是在明代万历以前的一二百年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徐渭的《徐文长先生秘集》所列亦有31种。但最为时人称道者要数“饮遍天下”的苏州虎丘茶、长兴的罗茶、杭州的龙井茶、临安天目茶、江北的六安茶等。这些几乎都是明代新兴起来的名品新贵。虎丘茶产于虎丘山,在唐代之时还只是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山茶。虎丘山四周环水,山上是坡地状的砂壤,十分宜于茶树生长,并且紧邻剑池,山坡平缓,可得天然泉水的灌溉。虎丘茶叶多呈黛色,点泡的茶汤色白,味淡雅,有豆花香。顾湄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修的《虎丘山志》中具体描述虎丘茶的特点,说它叶微带黑,不甚苍翠,点之色白如玉,而作豌豆香,宋人呼为白云花。由于它的品质好,加上物以稀为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名声越来越响。到明代时,地理学家王士性甚至赞扬“虎丘天池茶,今为海内第一”[2](P306)。屠隆在他写的《考窼余事》一书中也盛赞虎丘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3](P56)。罗?茶亦称阳羡茶,产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县一代,“罗去宜兴而南皉八、九十里。浙直分界,只一山岗,岗南即长兴,山两峰向阻,介就夷广者,人呼为?”[2](P176)。?即两山之界,因有罗氏隐者隐居于此故名罗?。明人十分推崇罗?茶,熊明遇有《罗?茶记》,周高起有《洞山?茶系》,专记其事。罗?茶制法以蒸青为特色,如闻龙《茶笺》所说:“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宜于蒸焙。”甑中蒸熟,然后烘焙,茶形呈片状,故称片茶、?片。周高起将茶按品质高下及产地分作四品:第一品产于老庙后,“每年产不廿斤,色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白如玉露,味甘,芳香藏味中,空 秋水,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2](176)。陈贞慧《秋园杂佩》评?茶道:“色香味三淡,初得口泊如耳,有间,甘入喉,静入心脾,有间,清入骨。嗟乎!淡者,道也。”[4]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一带,已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形如雀舌,有“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的特点。宋代已有径山龙井之说,但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今天所称的西湖龙井。元代之时,龙井附近所产之茶开始渐露头角,明代始为上品,名声随着品质逐渐远播,开始走出寺院,为平常百姓所饮用。明代李日华也认为龙井味极腆厚,色如淡金,气亦沉寂,而嘴咽之久,鲜腴潮舌,又必借虎跑空寒熨齿之泉发之,然后饮者领隽永之滋,而无昏滞之恨耳。屠隆《考窼余事》里亦称“大抵天开龙泓美泉,山灵特生佳茗以副之耳”。天目茶,又称天目青顶,产于浙江临安天目山。天目山是宗教名山,有多处佛教名胜。这里古木参天,山峰灵秀,气候温暖湿润,腐植质厚达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松,色黑,呈酸性反应,且终年云雾笼罩,山上雾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非常适宜茶树生长。天目山区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的茶区之一,唐朝就闻名于世。陆羽《茶经》记载:“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至明代,有茶人著书将天目青顶与龙井茶等六个茶品同列为佳品。天目青顶茶外形紧结略扁,形似雀舌,叶质肥厚,芽毫显露,色泽深绿,油润有光。滋味鲜醇爽口,香气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冲泡三次,色、香、味犹存,是色、香、味、形俱全的茶中佳品。六安瓜片,产于安徽霍山,所谓“浙杭龙井、徽六瓜片”,其在我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着显著位置。六安瓜片外形似瓜子形的单片,不带芽梗,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富有白霜,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六安瓜片茶不仅可消暑解渴,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唐代就有霍山产茶的记载,明时始作为贡品。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记述,“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小岘春”即六安茶。[5](P793)许次纾《茶疏》称:“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屠隆《考窼余事》将六安茶列为当时名茶六品之一。明代市井小说《金瓶梅》里也有六安茶的记载,如第23回,吴月娘在李瓶儿房中吃酒,吩咐丫环蕙莲:“对你姐说:上房栋妆里有六安茶,顿一壶来俺们吃。”[6]三、名茶成因通观明代茶文化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明代名茶的产生和发展与其特定的时空背景密不可分。首先,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明代名茶多出江南,这与江南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其一,江南本身占有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优越性,所谓“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其二,明代之时,江南社会生产富庶,人文兴盛,各阶层普遍重视饮茶,善于品饮论茶者辈出。其次,从历史上来看,产茶历史悠久,产地辽阔,茶树品种优良,劳动人民丰富的栽制经验,是名茶产生的根本原因。此外,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因:一是封建帝王对贡茶的重视和苛求,往往指定产茶的官府,规定年额,及时进贡,不得延误。官吏为争宠求荣,不择手段命令茶农制造好茶。这样产生了不少名茶,如宋代的北苑贡茶。二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和茶在佛教中被利用和重视,围绕名山寺院产生了一批名茶,如径山茶。三是随着茶饮在民间的普及,客来敬茶、以茶会友成为普遍的礼仪和雅俗,文人雅士吟诗作赋,也催生了一些名茶。最后,明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茶叶产区进一步扩大;不少原来不产茶的地区开始栽种茶树,整个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茶产兴盛,名品繁多;茶树栽培和茶园管理技术有所提高,尤其是制茶技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茶类得到空前发展,绿茶、黑茶、白茶、黄茶、乌龙茶、花茶等始兴或进一步发展,从而开创了我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名茶一说呢?正如龚永新先生所言,名茶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名茶的审美。他认为名茶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其社会美的表现始终具有社会功利的性质以及具有时代性的特征。[7](P203)[参考文献][1]吴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J].明史研究专辑,(3).[2]陈祖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3]屠隆.考窼余事[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陈贞慧.秋园杂佩[M].引自《粤雅堂类书》第十九集,(清)伍崇曜南海伍氏籍,出版时间不详.[5]徐光启.农政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6]齐烟,王汝梅会校.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崇祯本).济南:齐鲁书社,1989.[7]龚永新.名茶的社会审美特征[J].科技资讯,2007,(14).刘双,女,硕士,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责任编辑:李丽娜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