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清代宫廷的茶文化
作者: 邓玉娜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清代 宫廷 茶文化 茶事 
描述: 文章以清代宫廷饮茶习俗为研究对象,以贡茶入手,逐次讨论了清宫茶礼与茶事、皇室饮茶的考究、奶茶在清宫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认为清代宫廷茶文化集养生养身、愉悦情志、教化安邦的作用为一体,既属于皇宫贵族的个人喜好,又属于朝堂国事政务,在清代宫廷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全文:清代宫廷的茶文化邓玉娜(天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文章以清代宫廷饮茶习俗为研究对象,以贡茶入手,逐次讨论了清宫茶礼与茶事、皇室饮茶的考究、奶茶在清宫中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认为清代宫廷茶文化集养生养身、愉悦情志、教化安邦的作用为一体,既属于皇宫贵族的个人喜好,又属于朝堂国事政务,在清代宫廷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关键词:清代;宫廷;茶文化;茶事清代宫廷中的茶文化不但涉及皇家的修身养性、怡情雅志,还赋予了安邦治国、以和君臣教化之道。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朝堂邦交,茶文化都扮演着宣扬中华文明的角色。作为清代宫廷文化的一个载体,饮茶之风盛行,茶礼、茶事在皇家内廷各样场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用不容小觑。①一、清宫的贡茶与茶事清代宫廷中生活的帝后嫔妃每天都离不开茶。皇帝每日的恭备份例中有茶叶75包(每包二两),皇后每日茶叶10包,妃、缤人等日用茶叶均为5包,皇子及福晋每位例用外再加茶叶8包。《国朝宫史》对清宫后妃们按照等位享受相应茶叶供奉的解释更为详细:皇贵妃、贵妃、妃、嫔每月每人份例内额享14两六安茶、8两天池茶,贵人每月每人7两六安茶、4两天池茶,常在、答应日用经费开支中没有开列茶叶一项。[1]清代宫廷中茶叶的种类繁多,每年各地的名茶云集于此,这就要仰赖各省贡茶源源不断的输送入宫。清宫御膳房下的广储司茶库负责收储这些贡茶。根据《清宫述闻》“茶库”一节的统计,茶库每年收取进贡名茶约有30多种,每种各数瓶、数十瓶乃至百余瓶不等。[2]其中,就江南六安州一处,每年额交的茶叶400袋,杭州额交上等龙井茶28篓,每篓800包。根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各省的贡物清单,我们可以整理出国内产茶地区一年中逐月进献茶叶的情况[3](见表1):表1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茶叶贡品逐月清单清代中期以后,每年贡茶的供应量愈见增加。生活在清中期,历经嘉庆、道光、同治三朝的吴振棫,官至四川总督、云贵总督等要职,倾其毕生经历成就了《养吉斋丛录》一书,其中详细登录下自己晚年时期看到过的一份各省例进贡品清单,有关贡茶者亦如表2所示。[4]由此,对比乾隆时期的贡茶情况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贡茶数量和品种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表2 清中期宫廷茶叶贡品清单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当时全国各类名茶争相入宫,供应充足。诚如云南普洱茶、陕西吉利茶、安徽六安茶、苏州天池茶、虎丘茶、杭州龙井茶、川康锅焙茶、武夷山茶、江南梅片茶、银针茶,等等,举不胜举。整体上,清代宫廷所食用的诸类名茶与今天的茶叶分类相似,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黄茶、白茶之属,尤其以前四种更受帝后们的欢迎。绿茶者,以龙井茶为著名,茶汤碧绿,香气清远,因为炒制过程中不经发酵,所以营养价值最高。红茶者,以祁红、滇红为著名,是一种全发酵茶,茶汤红亮,香味甘醇,营养成分虽不及绿茶,但是易于人体吸收,性温和,健胃驱寒,适合冬季饮用。乌龙茶者,以武夷山茶为著名,最讲究泡法,所以也称功夫茶,适合秋季饮用,在饮食高脂高油饭菜之后喝点乌龙茶。黑茶者,以普洱茶为著名,当今也认为普洱茶自成体系,属于一类特种茶。可是无论哪种分类,都不影响清宫皇室对普洱茶的喜爱。慈禧太后晚年常常饮服此茶。《宫女谈往录》中回忆慈禧太后冬天尤其是在吃过油腻的膳食后必喝普洱茶,图它又暖又解腻。[5]除了消食降脂外,现代营养学还认为普洱茶具有美白肌肤、消除色斑的功效,每年清宫内廷消费普洱茶的数量较多,这可以从前文列举出的贡茶清单中反映出来。不同的季节饮食不同种类的茶叶,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乌龙茶,冬饮红茶,物尽其用,人尽其用,这是清代宫廷调理身体、保健养生的方式之一。除此之外,每位帝后还根据喜好,有着各自的饮茶习惯。乾隆皇帝尤其钟爱杭州龙井茶。从清宫档案记载可知,乾隆皇帝日常最多留用十几种贡茶,龙井茶是每次必不可少的。一年中,浙江要多次向宫中进贡龙井茶,比如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月廿六日、六月十八日,浙江巡抚庄有恭、漕运总督杨锡绂分别进贡龙井茶、龙井雨前茶各100瓶。[6]乾隆帝对龙井新茶喜爱有加。龙井新茶也称为雨前茶,因其采收于谷雨节之前而得名。《清稗类钞》记述有“高宗饮龙井新茶”一则,认为“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者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渝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实乃茶中上品精华。[7]乾隆帝御制的茶诗中多有描写龙井茶的,其咏《雨前茶》一诗流传甚广,诗中不但有诗句抒情,还有注释表意,足见乾隆帝对其珍爱程度之深之切,诗云:“谷雨前之茶,恒为世所弥。巡跸因近南,驿贡即已臻。计其采焙时,雨水以后旬。(龙井茶以谷雨前摘取者为佳,今年正月廿九日雨水兹甫,二月下旬之初浙江已进新茶,其采烙当在雨水后数日,距谷雨尚早月余也。)谷雨早月余,而尚未春分。欲速有此茶,风俗安得醇。更忆夷中诗(唐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卖新谷”之语最为曲尽民隐,每咏新茶常感其言之亲切有味而不忘。),可磷我穷民,尚茶供三清(每龙井新茶贡到内侍即烹试三清,以备尝新),不忍为沾唇。”[8]慈禧太后平日饮茶喜欢加入少许金银花调味,这样一来,茶香更深。除了金银花,还有菊花、莲花、梅花、桂花、玫瑰花、茉莉花等,都可作此用。清人将这种方式总结为“以花点茶”,当时京城很是流行,大致方法《清稗类钞》亦有详载:“以锡瓶置茗,杂花其中,隔水煮之。一沸即起,令干。将此点茶,则皆作花香。梅、兰、桂、菊、莲、茉莉、玫瑰、蔷薇、木樨、橘诸花皆可。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之蕊,其香气全者,量茶叶之多少以加之。花多,则太香而分茶韵;花少,则不香而不尽其美,必三分茶叶一分花而始称也。”[9]光绪皇帝也是嗜茶尤甚,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喝上一大茶杯雨脚云花,对于茶汤、茶味等尤其考究,被时人认为是“最工选择”。喝完茶后,闻少许鼻烟,然后再前往慈禧太后寝宫行请安礼。[10]清宫中许多礼仪规制中都包含有茶礼一项内容,见诸于万寿礼、大燕之礼、大婚之礼、命将之礼、册封之礼,等等。[11]同样,清宫中举办的各种筵宴活动中都有赏赐、赐茶的环节,以示祥和安泰、上下同庆的寓意。比如太和殿筵宴、保和殿筵宴、乾清宫家宴、千叟宴、文华殿经筵宴,等等。乾隆年间,专设重华宫茶宴,“自正月初二至初十日,无定期”,参加者是才华横溢的满汉词臣,“列坐左厢,宴用盒果盃茗”,饮茶品茗,联楹赋诗,君臣交融,增进彼此感情。重华宫茶宴上的歌赋诗词“体裁亦古今并用,小序或有或无,后以时事命题,非长篇不能赅赡。自丙戌始,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句。每排冠以御制,又别有御制七律二章。题固预知,惟御制元韵须要席前发下始知之。”[4]再据《国朝宫史·续编》所示,在这个宴会上,“乾隆圣制《三清茶》诗,以松实、梅花、佛手为三清,每岁重华宫茶宴联名”,而且,还要赏赐给近臣宫廷御制的“三清茶碗”以示特殊恩宠。[11]嘉庆年间的重华宫茶宴一般定在正月初二日举行。[4]根据学者统计,有清一代,重华宫茶宴共举行有60多次,其中大半在乾隆一朝。[12]二、清宫饮茶首重水质清代宫廷茶文化还表现在对于冲泡之水的考究。茶谚有云:“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好茶须要搭配好水方能显示出其独特的色、香、味。基于此,古人品茶对于水源的要求十分考究。清人梁章拒在《归田琐记》中“品泉”一节称赞说:“品泉始于陆鸿渐,然不及我朝之精。”就宫廷而言,清代御用的泡茶之水是玉泉山的玉泉水。玉泉山在京城颐和园以西,山间泉水清碧,澄洁似玉,味道甘冽,故被名之玉泉。时人谓:“若大内饮料,则专取之玉泉山也。”[13]《养吉斋丛录》也说:“玉泉山之水最轻清,向来尚膳、尚茶日取水于此,内管领司其事。”[4]每天清晨,内廷御膳房都有专人由玉泉山取水,用皇家御用水车拉运至宫中供帝后享用。据宫制所载,皇帝、皇后每日额用玉泉水12罐。除此之外,还要备下酒醋库酿制玉泉酒所需之玉泉水的用量。乾隆皇帝还亲自创了一套以水的轻重为衡量标准来品评水质优良的方法。乾隆御制诗《汲惠泉烹竹炉歌》中详细交代了这个方法的使用过程:“尝制银斗较量诸泉,扬子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惠山泉重一两四厘,玉泉则斗重一两最为质轻,味甘。陆羽品泉以扬子为第一,惠山为第二。固尝惜其未至燕京,若至燕京到定以玉泉为第一矣。”所以,他盛赞玉泉山之优,“陆羽品泉今古闻,山下出者次第分。金山第一此第二,未知玉泉迥出群。以是推之当历逊,辞仲为叔居后尘。”据此,乾隆帝将北京西山玉泉水命名“天下第一泉”,并亲自撰写碑文《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以证世人,即所谓:“尝制银斗较之:京师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之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扬子江金山泉,斗重一两三厘;则较之玉泉重二厘、三厘矣。至惠山、虎跑,则各重玉泉四厘;平山重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然则更无轻于玉泉者乎?曰:有!乃雪水也。尝收积素而烹之,较玉泉斗轻三厘。雪水不可恒得,则凡出于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定为天下第一泉。”[6]乾隆帝的这个品茗选水的标准很快被人们接纳,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水的轻重之法也被清代士人群体争相记载下来,流传后世。比如,《清稗类钞》中除了肯定玉泉水的质地优良,还讲述了另外一则乾隆帝讲究水源水质的范例——“以水洗水”:每当乾隆帝出外巡视,都要带上玉泉水以供御用,但是由于存放时间稍久,再加上舟车颠簸,导致玉泉水的色、味有所改变,这时可以用他处泉水洗之,洗后效果显著,可恢复玉泉水原有的色、味、质、感。这种方法依据的原理就是水有轻重之别:先把玉泉水倒在一个大容器内,标注下水位的分寸刻度,再将其他的水倒进来搅拌,等到水面平稳,污浊之水则皆沉淀到下面,清澈之水则皆悬浮在上面,“盖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14]。三、清宫奶茶的盛行喜食奶茶是清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共同饮食习惯。《清稗类钞》中介绍各地民风民俗之时,尤其强调:“奶酪者,制牛乳,和以糖,使成浆也,俗呼奶茶,北人恒饮之……蒙人所食之奶酪,曰奶茶,与京师之面茶相类,冲炒米食之,即朝餐矣。平时亦饮之……茶,饮料也,而蒙古人乃以为食。非加水而烹之也,所用为砖茶,辄置于牛肉、牛乳中杂煮之。”[15]满蒙民族习惯相近,清代的帝后宫嫔、王公贵族也都喜食奶茶。《养吉斋丛录》记载清宫“旧俗最尚奶茶。每日供御用乳牛及各主位应用乳牛,皆有定数。取乳交上茶房,又清茶房春秋二季造乳饼,由外三牛圈取乳牛,交内三牛圈取乳成造。又张家口养什木等牛群,岁纳乳酥、大小乳饼有定额。内廷各宫殿寺庙供献大白乳饼,由南苑乳饼圈成造”[4]。《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晚年的贴身宫女回忆说,每天早上慈禧太后起床之后,梳洗停当,“吸过两管烟之后,老张太监的奶茶就献上来了。老太后最习惯喝人奶和牛奶。宫里在早点还保留东北人的习惯,喝奶子要对茶,叫奶茶。奶茶不由御茶房供应,由储秀宫的小茶炉供应,一来近,二来张太监干净可靠”[5]。清宫帝后们每日膳食份例都是奶与茶齐备的。从清宫膳食底单中,经常可见如下记载:皇帝:御茶房备例用乳牛五十头,每头牛每天交乳二斤,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每包二两。皇后:御茶房备例用乳牛二十五头,共得乳五十斤,玉泉水十二罐,茶叶十包。茶房备贵妃每位乳八斤,妃每位乳四斤,贵人以下随本宫主位分例。妃嫔等位日用茶叶均为五包。皇子、福晋每位例用乳十六斤及茶叶八包。[12]正是因为需要熬煮奶茶,所以,清代宫廷茶器中的锡器、银器较多。根据《国朝宫史》“经费·铺宫”记载,仅就茶器一类,皇太后可享用金茶瓯盖一个、银茶瓯盖10个、银茶壶3个、锡茶碗盖5个、锡茶壶34个;皇后人等按照后妃等级依次递减,但就算是级别最低的答应,按照规定也会给配置有一个锡茶碗盖、一个锡茶壶、一个漆茶盘,其中的锡茶壶应该是比瓷器质地的茶壶更适宜于温煮奶茶的。[16]从中我们多少可以推测出当时宫中饮食奶茶的普遍程度。若从饮用时间上来看,清宫帝后们一般会在正膳之后来杯奶茶,或者常常在亦如今天上午茶、下午茶时间的“克食”中饮用奶茶,佐食糕点。乾隆皇帝在饮食奶茶的时候尤喜搭配服用八珍糕,休闲滋补两不误。比如,《盛京节次照常膳底档》载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八月十五日,乾隆帝东巡盛京途中至葛布西大营驻跸,早膳之后,乾隆帝来到莲花套大营,正处于早膳、晚膳之间,茶膳房要进献克食,“熬茶时,小太监俫呆传送八珍糕一品,进二块,未赏”[17]。乾隆皇帝曾在御制诗中评述道:“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乳作汁,所以使用使人肥泽也。”[3]所以,在清宫中举行的各大筵宴、祭祀、接见使臣、节次庆祝等重要活动时,奶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进献奶茶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节次照常膳底档》载,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乾清宫筵宴之时,“申初二刻,太监常宁传摆热膳,摆毕,请万岁爷升座,祈祝,奏乐,坐毕……照例摆宴,人端盒头先进,还是头桌先出,送奶茶送果茶,俱是转着送汤。膳毕……奉旨送奶茶,奶茶盖碗一出,就送两边妃、嫔、贵人、常在,奶茶毕,将茶果请下,戏毕,转宴。”[17]再比如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坤宁宫祭祀大典的时候:“十月初一日,寅正一刻请驾,卯初二刻外请祭太庙毕,辰初至坤宁宫磕头毕,圣等外拜佛毕。辰初二刻,上至坤宁宫升座毕,随领阿哥、王子、郭什哈额附、郭什哈昂帮、满汉大人进殿,内磕头毕,入座。总管王进保、总领杨进忠铺白布空单一块,刘芳、王秉忠请金锭膳桌……上进肉毕,随送粳米裨子米干膳进一品(四分满)、肉丝汤一品(汤膳碗,寻常珐琅盘、金碗盖)。汤膳碗请下,请膳桌请下,上进糕酒毕,赏糕酒毕;上进奶茶毕,赏奶茶毕。阿哥、王子、额附、满汉大人等出殿外。上至乾清宫西暖阁办事……”[17]清宫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茶道亦如人道。旖旎风光中,微风徐徐,松鹤相伴,焚香品茗,翻书抚琴,这样的画面犹如中国水墨一般,定格在了古代骚客的脑海。所以,爱茶恋茶、痴茶嗜茶似乎已经成为传统文人的共性。茶文化讲求淡定清幽、绵香含蓄的内涵,折射着中国人对于美学的独特体验和鉴赏及追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茶在中国既是百姓们经常使用的大众饮品,又是富含生命哲理的高雅饮品。上自宫廷中的皇室贵胄,下至茶乡的农忙耕夫,可能是闲情逸致,可能是养家糊口,无论哪种,茶都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愿景。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茶,不同的人对茶有着不同的阐释和理解。注 释:① 相关研究有王玲:《清代宫廷茶事》,《紫禁城》1993年第5期;蔡镇楚、施兆鹏、王玲:《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董健丽:《清宫茶具与茶礼》,《文物世界》2004年第2期;施由明:《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农业考古》2006年第5期;高晓然:《清宫茶器》,《南方文物》2010年第1期,等等。参考文献:[1](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日用[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2]章乃炜.清宫述闻[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3]秦国经,苑洪琪.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4](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5.[5]金 易,沈义羚.宫女谈往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6]于 晨.清帝乾隆爱茗寻迹[J].古今农业,1996,(2):36-44.[7](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高宗饮龙井新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8]蔡镇楚,施兆鹏.乾隆皇帝茶诗与中国茶文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15.[9](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一花点茶[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0](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德宗嗜茶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1]董健丽.清宫茶具及茶礼[J].文物世界,2004,(2):52.[12]施由明.明清中国皇室的饮茶生活——明清中国茶文化研究之二[J].农业考古,2006,(5):88-95.[13](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京师饮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4](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以水洗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5](清)徐 珂.清稗类钞·饮食类·北人食奶酪[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16](清)鄂尔泰,张廷玉.国朝宫史·卷十七·经费一·铺宫[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17]吴正格.乾隆皇帝御膳考述[M].北京:中国食品出版社,1990.中图分类号:I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750(2011)03-0031-04收稿日期:2011-04-02作者简介:邓玉娜,女,河南开封人,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清代社会经济史、清代宫廷史等。责任编校:王彩红,陈 强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