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
按栏目分组
茶史 (5)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2(1)
2004(2)
按来源分组
中华合作时报(3)
其它(1)
人民日报(1)
相关搜索词
唐代的名茶
作者: 郑培凯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名茶  白居易  湖州  唐代  浮梁 
描述:唐代的名茶郑培凯  说到唐朝人喝茶,大家首先会想到陆羽。陆羽《茶经》讲当时茶叶产地,首先列了山南的峡州,也就是今天的宜昌一带,这也应该是他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他是在离宜昌不远的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成长的。峡州产名茶,从唐宋到明清,懂茶的人似乎都知道,但现代人恐怕就弄不清了。也许是随着时代变化,后世的
全文:唐代的名茶郑培凯  说到唐朝人喝茶,大家首先会想到陆羽。陆羽《茶经》讲当时茶叶产地,首先列了山南的峡州,也就是今天的宜昌一带,这也应该是他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他是在离宜昌不远的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成长的。峡州产名茶,从唐宋到明清,懂茶的人似乎都知道,但现代人恐怕就弄不清了。也许是随着时代变化,后世的时尚也为之转移,对过去的名茶失去了兴趣,就逐渐遗忘了。近代盛称的龙井、碧螺春、乌龙、铁观音、大红袍、太平猴魁,以及近二三十年才声名鹊起的普洱、安吉白茶之类,在唐宋时期是没有的。唐朝的名茶,听到现代人的耳里,大概都十分陌生呢。  峡州产的茶,在唐朝虽然名列上品,而且名目众多,如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小江源等等,但还不算当时的极品。唐代的极品名茶,按李肇《唐国史补》说法:“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号称天下第一的,是剑南雅州的蒙顶石花,有压成小方团茶的,也有散芽。接下来,是湖州顾渚的紫笋茶。峡州的各种名品还排在后面。当时对天下名茶的排名,有“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之说,还有人把天下第一名茶蒙顶茶与天下第一名水中泠泉并列,像现代广告商打出的标语一样,使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成了家喻户晓的说法。  至于浮梁地区产的茶叶,属于大众饮用的商品,排不上名品之列,入不了品茶人士的法眼。唐代对茶饮的品第,反映了文人雅士的品位和审美。对浮梁茶的不屑一顾,可以用来解释白居易《琵琶行》里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白居易心中,浮梁茶属于下品,浮梁茶商是市侩。到浮梁贩茶的商人,眼里只有钱,他们对于“名属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居然毫无怜香惜玉之心,让贬谪江州的白居易感慨不已。那么,白居易喜欢喝什么茶呢?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春尽日》)原来他欣赏的是东川的昌明茶,产地是在今天的四川北川一带,是蜀茶中的佼佼者。  唐代杨晔的《膳夫经手录》里对蜀茶及浮梁茶做了有趣的对比。一般的蜀茶,当然比不上蒙顶茶,但其产量大,而且可以运输到各地,供人饮用,香气与滋味基本保持不变。“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饶州浮梁,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唐代人喝茶,以量而言,主要是喝蜀茶及浮梁茶,蜀茶流布在长江流域及南方,浮梁茶在黄河流域及北方。然而,说到质量与滋味,浮梁茶则不及蜀茶,算是最下等的。  《膳夫经手录》还明确说道,蒙顶茶天下第一,“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就像现在的明前龙井可以卖到十万元一斤。对湖州顾渚茶也颇有好评:“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或许这就是“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来历。 
唐代名茶
作者: 王岚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代名 福建建瓯 乐山地区 陕西紫阳 霍山黄芽 天目山 六安茶 武夷茶 径山茶 《茶经》 
描述: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顾渚紫笋,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蕲门团黄,产于
全文: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 《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 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50余种,大部 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顾渚紫笋,又名顾渚茶、紫笋茶, 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 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 州(现安徽霍山)。 蕲门团黄,产于湖北蕲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 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 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 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 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 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 州。 香雨又名其香、香山,产于夔州 (现四川奉节)。 楠木茶又名木茶,产于荆州江陵 (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 以石廪茶最著名,其次还有林茶。 邕湖含膏,产于岳州(现湖南岳 阳)。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 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 (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 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 县)。 绵州松岭,产于锦州(现四川绵 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 阳),属蒸青散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 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郡(现陕西 安康、汉阳)。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 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 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寿州霍山(现安徽 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 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 宣城)。 天目山茶,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 姚)。 歙州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 婺源)。 仙茗,产于越州余姚瀑布泉岭 (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 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 (鳞)甲、蝉翼,产于蜀州的晋源、洞 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 温江灌县一带)。 邛州茶,产于邛州的临邛、临溪、 思安等地(现四川温江地区)。 泸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泸州纳 溪(现四川宜宾泸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 (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产于汉州广汉(现四川 绵竹)。 界桥茶,产于袁州(现江西宜 春)。 茶岭茶,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 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 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 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 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 建南平)。
宋代名茶
作者: 王岚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四川  浙江  产于  山茶  又名 
描述:据《宋史·食货志》、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和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记载,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宋代名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新的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茶种类也不少。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建州─
全文:据《宋史·食货志》、宋徽宗赵佶 《大观茶论》、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 录》和宋代赵汝砺《北苑别录》等记 载,宋代名茶计有90余种。宋代名茶 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各种名目翻 新的龙凤团茶是宋代贡茶的主体。 当时“斗茶”之风盛行,也促进了各 产茶地不断创造出新的名茶,散芽 茶种类也不少。 建茶又称北苑茶、建安茶,产于 建州──宋代贡茶主产地。 顾渚紫笋,产于湖州(现浙江长 兴)。 阳羡茶,产于常州义兴(现江苏 宜兴)。 日铸茶,又名日注茶,产于浙江 绍兴。 瑞龙茶,产于浙江绍兴。 谢源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 婺源)。 双井茶又名洪州双井、黄隆双 井、双井白芽等,产于分宁(现江西 修水)、洪州(现江西南昌)。属芽茶 (即散茶)。 雅安露芽、蒙顶茶,产于四川蒙 山顶(现四川雅安)。 临江玉津,产于江西清江。 袁州金片又名金观音茶,产于 江西宜春。 青凤髓,产于建安(现福建建 瓯)。 纳溪梅岭,产于泸州(现四川泸 县)。 巴东真香,产于湖北巴东。 龙芽,产于安徽六安。 方山露芽,产于福州。 五果茶,产于云南昆明。 普洱茶又称普茶,产于云南西 双版纳。集散地在普洱县。 鸠坑茶,产于浙江淳安。 瀑布岭茶、五龙茶、真如茶、紫 岩茶、胡山茶、鹿苑茶、大昆茶、小昆 茶;焙坑茶、细坑茶,产于浙江嵊县。 径山茶,产于浙江余姚。 天台茶,产于浙江天台。 天尊岩贡茶,产于浙江分水(现 桐庐)。 西庵茶,产于浙江富阳。 石笕岭茶,产于浙江诸暨。 雅山茶、鸟嘴茶又名明月峡茶, 产于蜀州横源(现四川温江一带)。 宝云茶,产于浙江杭州。 白云茶又名龙湫茗,产于浙江 乐清雁荡山。 月兔茶,产于四川涪州。 花坞茶,产于越州兰亭(现浙江 绍兴)。 仙人掌茶,产于湖北当阳。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信阳茶,产于河南信阳市南。 黄岭山茶,产于浙江临安。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 虎丘茶又名白云蒸,产于江苏 苏州虎丘山。 洞庭山茶,产于江苏苏州。 沙坪茶,产于四川青城。 邛州茶,产于四川温江地区邛 县。 峨眉白芽茶又名雪芽,产于四 川峨眉山。 武克茶,产于福建武夷山。 卧龙山茶,产于越州(现浙江绍 兴)。 修仁茶,产于修仁(现广西荔 浦)。
《水浒传》里的宋代茶事
作者: 清远一周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茶坊  武松  晁盖  潘金莲  宋江 
描述:《水浒传》是研究宋朝历史的一幅风俗画卷,水浒中所描写到的茶坊有十多处,其中对阳谷县“王婆茶坊”的描写最典型、最精彩。潘金莲在不经意中打了西门庆的脑袋,西门庆被潘金莲迷住了,接连到潘金莲隔壁的王婆茶坊搜寻信息,一天多的时间里,就五次进出王婆茶坊,王婆趁机给西门庆推荐了四种茶: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
全文:《水浒传》是研究宋朝历史的一幅风俗画卷,水浒中所描写到的茶坊有十多处,其中对阳谷县“王婆茶坊”的描写最典型、最精彩。潘金莲在不经意中打了西门庆的脑袋,西门庆被潘金莲迷住了,接连到潘金莲隔壁的王婆茶坊搜寻信息,一天多的时间里,就五次进出王婆茶坊,王婆趁机给西门庆推荐了四种茶:梅汤(茶中放几粒乌梅煎制而成)合汤(用果仁、蜜饯之类的甜食调和烹制的一种甜茶)姜茶(姜片加一些糖同茶叶放在一起用沸水冲泡)和宽煎叶儿茶。水浒中还有一个喝茶习惯——饭后喝茶。施恩为利用武松夺回快活林,每天安排人给监狱中的武松送饭,“武松吃罢饭,便是一盏茶”,而为武松换牢房的理由是:“请都头去那壁房里安歇,搬茶搬饭却便当。”因为一只公鸡,时迁被祝家庄擒去,杨雄、石秀到李家庄求救,主人李应“就具早膳相待。饭罢,吃了茶”。“风流茶说合”茶能成事,也能坏事。“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这一句谚语在《水浒传》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王婆贪贿说风情,作者详尽地描写了阳谷县西门庆勾搭潘金莲的过程中,茶和酒所起到的作用。第二次是郓城县的张文远与阎婆惜,虽然是因宋江带张文远到家中喝酒而结识,但此后“宋江不在时,这张三便去那里,假意来寻宋江,那婆娘留住吃茶,言来语去,成了此事”,吃茶,成了他们二人的“好事”。最让人感慨的是郓城县县衙对门的茶坊,在这里宋江稳住何涛,给晁盖报信,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宋江是这茶坊的常客,何涛到郓城县捉拿抢夺生辰纲的晁盖等人,来到县衙时“却值知县退了早衙,县前静悄悄的”,何涛也只能到“对门一个茶坊里坐下吃茶相等”,恰好遇到了宋江,宋江为了所谓的忠义,置国家利益而不顾,把何涛稳在茶馆,乘机去给晁盖送信,让晁盖等人逃上梁山,成为大宋王朝的大患,同时也把宋江自己逼上梁山,对抗朝廷,耗费了国家大量战略物资,客观上帮助金国灭掉了宋朝,这也算是茶惹的祸吧。
余杭“径山茶宴”再现宋代茶事风情
作者: 钟卓嫣刘焕根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我国  礼仪  物质  山茶  民间 
描述:4月26日,一场宋代模式的“民间版”径山茶会,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五峰茶叶公司举行。本次径山茶会是第十三届中国茶圣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径山茶宴”在民间恢复展示的一种尝试。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
全文:4月26日,一场宋代模式的“民间版”径山茶会,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五峰茶叶公司举行。本次径山茶会是第十三届中国茶圣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径山茶宴”在民间恢复展示的一种尝试。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也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元时期,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它对我国近代“茶话会”礼仪的形成、对日本茶道、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2010年,具有禅文化、茶文化、礼仪文化等多方面价值的“径山茶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卓嫣刘焕根)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