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许次纾


  著有一部茶叶专著《茶疏》,论述产茶采摘炒焙烹点诸事,被后人评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

 

许次纾(1549年—约1604年),字然明,号南华,家在钱塘,是明朝的茶人和学者。许次纾的父亲是嘉靖年间的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许次纾因为有残疾没有走上仕途,终其一生不过作个布衣。他的诗文创作甚富,可惜失传大半,只有《茶疏》传世。

《茶疏》论产茶采摘炒焙烹点诸事,一共分为三十六条,被后人评为“深得茗柯至理”、“与陆羽茶经相表里”,这是很高的赞誉,说明了《茶疏》的地位很高。《茶疏》成书于1597年,全文约6000字,因为许是浙江人,熟悉绿茶的产制,对炒青绿茶的加工记述得比较详细,尤其在产茶和采制方面论述得较前人深入。

尤文宪在《中华文化公开课·茶文化十二讲》中对此书进行了一些梳理:比如关于产茶之地,许次纾认为南方比北方更适于种茶,他科学地阐述了茶产地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他还发现钱塘诸山北麓所产的茶叶,由于施肥过勤,使茶芽生长过快,鲜叶内涵成分积累时间过短,造成茶叶香气不足。关于采茶制茶,许次纾认为谷雨前后是采茶的最宜时节。炒茶则不宜久炒,鲜叶入锅要适量,火也不易过大,否则容易使茶香散失。炒茶所用的木材要选用细枝条。炒制茶叶时,先用小火,待到鲜叶柔软时再用大火,快速炒干。

关于藏茶之法,他认为瓷瓮是收藏茶叶的最适宜器具。用来贮茶的瓷瓮必须干燥,四周围以厚箬,中间存放茶叶。茶叶取用的时间也有讲究,阴雨天则不宜开瓮,必须等到天气睛朗之日。而取茶之前,先要用热水洗手,擦拭干净之后再行取茶。

而他最突出的一个贡献,是促进了后人对茶的文化内涵的理解。许次纾指出了饮茶之境,应是“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不要在作字、观剧、大雨雪等不宜饮茶的时间品茗。另外,专为饮茶所建造的茶寮必须“高燥干爽,勿令闭塞”,泡茶时不宜用“粗童、恶婢”,以免破坏自己的心情。这些提法有文人的意趣所在,不无道理,直至今日,饮茶讲究氛围也还是茶馆努力的一部分,茶馆的设置安排,也常见人为的茂林修竹、小桥画舫,座间佳客高谈阔论、课花赏壶,多少都照着许次纾描述的境界安排茗事。这也证明了许次纾为中国茶文化定义的中国式茶境,有很强的生命力。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