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文档(8)
期刊(5)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茶史 (7)
器物 (6)
艺文 (1)
按年份分组
2019(8)
2014(1)
2012(1)
2010(2)
1989(1)
1980(1)
按来源分组
其它(9)
《农业考古》(2)
《思想战线》(1)
《企业观察家》(1)
人民日报(1)
相关搜索词
“茶”的起源
作者: 倪捷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叶子  起源于  认为  茶经  唐代 
描述:都称为茶。历史上,关于茶的起源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说法:1.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据陆
全文:茶,起源于我国,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一种保健饮品,同时,茶也泛指那些可以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出的饮料。后来,茶的意义又被引申,凡是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都称为茶。历史上,关于茶的起源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说法:1.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据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有人认为,茶的来历是一次神农在野外用釜锅煮水的时候,几片叶子刚好飘进锅中,而煮的那锅水也因为这几片叶子的飘入颜色变得微黄,饮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尝遍百草的神农判断这是一种很好的药物,从而有了茶。2.起源于西周时期: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表明,在周朝武王伐纣的时候,周武王就收到了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进贡的茶及其他一些珍贵产品。3.起源于唐代: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唐代之前, “茶”字的写法为“荼”,后来唐代《茶经》作者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字改成了“茶”。所以有人认为茶起源于唐朝。(连载一)
唐代的名茶
作者: 郑培凯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名茶  白居易  湖州  唐代  浮梁 
描述:唐代的名茶郑培凯  说到唐朝人喝茶,大家首先会想到陆羽。陆羽《茶经》讲当时茶叶产地,首先列了山南的峡州,也就是今天的宜昌一带,这也应该是他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他是在离宜昌不远的竟陵(今湖北天门市
全文:唐代的名茶郑培凯  说到唐朝人喝茶,大家首先会想到陆羽。陆羽《茶经》讲当时茶叶产地,首先列了山南的峡州,也就是今天的宜昌一带,这也应该是他比较熟悉的地方,因为他是在离宜昌不远的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成长的。峡州产名茶,从唐宋到明清,懂茶的人似乎都知道,但现代人恐怕就弄不清了。也许是随着时代变化,后世的时尚也为之转移,对过去的名茶失去了兴趣,就逐渐遗忘了。近代盛称的龙井、碧螺春、乌龙、铁观音、大红袍、太平猴魁,以及近二三十年才声名鹊起的普洱、安吉白茶之类,在唐宋时期是没有的。唐朝的名茶,听到现代人的耳里,大概都十分陌生呢。  峡州产的茶,在唐朝虽然名列上品,而且名目众多,如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小江源等等,但还不算当时的极品。唐代的极品名茶,按李肇《唐国史补》说法:“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寮。……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  号称天下第一的,是剑南雅州的蒙顶石花,有压成小方团茶的,也有散芽。接下来,是湖州顾渚的紫笋茶。峡州的各种名品还排在后面。当时对天下名茶的排名,有“蒙顶第一,顾渚第二”之说,还有人把天下第一名茶蒙顶茶与天下第一名水中泠泉并列,像现代广告商打出的标语一样,使得“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成了家喻户晓的说法。  至于浮梁地区产的茶叶,属于大众饮用的商品,排不上名品之列,入不了品茶人士的法眼。唐代对茶饮的品第,反映了文人雅士的品位和审美。对浮梁茶的不屑一顾,可以用来解释白居易《琵琶行》里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在白居易心中,浮梁茶属于下品,浮梁茶商是市侩。到浮梁贩茶的商人,眼里只有钱,他们对于“名属教坊第一部”的琵琶女,居然毫无怜香惜玉之心,让贬谪江州的白居易感慨不已。那么,白居易喜欢喝什么茶呢? “醉对数丛红芍药,渴尝一碗绿昌明。” (《春尽日》)原来他欣赏的是东川的昌明茶,产地是在今天的四川北川一带,是蜀茶中的佼佼者。  唐代杨晔的《膳夫经手录》里对蜀茶及浮梁茶做了有趣的对比。一般的蜀茶,当然比不上蒙顶茶,但其产量大,而且可以运输到各地,供人饮用,香气与滋味基本保持不变。“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皆自固其芳香,滋味不变,由此尤可重之。自谷雨已后,岁取数百万斤。散落东下,其为功德也如此。饶州浮梁,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唐代人喝茶,以量而言,主要是喝蜀茶及浮梁茶,蜀茶流布在长江流域及南方,浮梁茶在黄河流域及北方。然而,说到质量与滋味,浮梁茶则不及蜀茶,算是最下等的。  《膳夫经手录》还明确说道,蒙顶茶天下第一,“束帛不能易一斤先春蒙顶”,就像现在的明前龙井可以卖到十万元一斤。对湖州顾渚茶也颇有好评:“湖(指太湖)南紫笋茶,自蒙顶之外,无出其右者。”或许这就是“蒙顶第一,顾渚第二”的来历。 
唐代的名茶与流通
作者: 布目潮沨, 王建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代 新唐书 茶叶 流通 湖北省 茶经 苏州地区 江苏省 名茶 国史 
描述:(一六四○年)曾经作过贡茶的。另外现在还有一种叫作“蒙顶黄芽”的名茶,这就是用唐代的一种名茶“蒙顶”之名出现的。这些虽都称作茶,可是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其中的品种是各式各样的。中国目前也有六大茶之说,把茶分为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红茶,上述的两种茶都是绿茶。
全文:唐代的名茶与流通_布目潮沨.pdf
唐代饮茶风俗
作者: 唐代饮茶风俗 赵扬, CFP  来源:《企业观察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郎士元 沈宋 镇西 西北边陲 诗林 令公 唐代前期 耳中 煎茶水记 三沸 
描述: 郎士元是活跃在唐代宗与唐德宗年代的大诗人,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群星璀璨时代为基点,诗林中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的说法,郎士元即是其中的"郎"。他创作有"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等佳句
全文:唐代饮茶风俗赵扬 /文 CFP /图郎士元是活跃在唐代宗与唐德宗年代的大诗人,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群星璀璨时代为基点,诗林中有“前有沈宋,后有钱郎”的说法,郎士元即是其中的“郎”。他创作有“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东南四五峰”等佳句,由此奠定了其在诗林的地位。郎士元既有文名,就容易犯品评他人的毛病,某日说了一句“郭令公不入琴,马镇西不入茶”,微讽郭子仪不会欣赏琴艺,当时宰相马燧饮茶不入流。郭子仪此时已逝,马燧号为“马镇西”,是他威震西北边陲屡立战功得来的名声,为人强势是他的本性。现在郎士元的讥语传入了耳中,武人本色促使他力邀郎士元到自己家中饮茶,意欲比拼一番。郎士元来家之前,马燧预先吃了一顿“古楼子”(一种裹有羊肉馅和牛油的胡饼),当郎士元入门之时,马燧已经喉干舌燥,当即令人烹茶,随后二人各饮二十余瓯。可怜郎士元空腹而来,加之年龄已老,顿时虚冷腹胀,遂屡屡辞别,马燧当即激道:“‘马镇西不入茶’,何遽辞也!”弄得郎士元无计可施,只好继续陪饮。好歹又饮了七瓯,郎士元顾不得颜面,固辞而起,但未及上马,就已“气液俱下”,马燧报了此仇,郎士元却因此病了十余日。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唐代前期的饮茶特点,一是饮茶的地区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饮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到的作用明显提升,茶酒形成了并称的地位。“茶圣”陆羽在同时期撰写出《茶经》,其中写道:“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二是唐代前期以煎茶为主;三是饮茶重视豪饮,说马燧“不入茶”,是说他饮茶量太小,马燧不服气,遂邀来郎士元赌饮一番。唐人豪饮,大碗喝茶,茶以煮为主,不类今人冲茶之法,视为贵人高雅,而随着唐文化的输出,中国的茶文化也快速推向世界各地。当今饮茶习俗是继承明代以来的冲饮方法,且深受《红楼梦》中妙玉引用清代的俗语影响,即“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这是唐人与今人饮茶的最大区别。唐代诗人卢仝在诗中记述自己独自饮茶的意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可知豪饮到一定数量后,方能体会饮茶的真趣。一受气候和地域的影响,茶叶的种植集中在南方,到了唐代,茶叶产地和品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以蒸青团茶为主。是时,据《唐国史补》记载,“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可见当时茶叶品牌之盛。陆羽《茶经》中虽未提及茶叶品牌,然其中提及的茶叶产地甚多,数十州拥有盛产茶叶的山谷,如峡州夷陵三县山谷,荆州江陵县山谷,光州光山县黄头港、蕲州黄梅县山谷,湖州长城县顾渚山谷,婺州东阳县东自山等,至今犹是名茶产地,至于恩、播、福、泉、鄂、袁、吉、韶等二十余州,陆羽不知当地产茶山谷,但“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的茶叶可分为角茶(粗茶)、散茶、末茶及饼茶四类,依其形状归纳为八等级,其中的胡鞭形、牛臆形、浮云形、指水形、膏土形、地潦形六种属于精制上级品,另两种竹香形和薄荷形则可归入粗老之下级品。二唐人饮茶,早期以煮茶为主,对燃料和水有着很严格的要求。最好的燃料为木炭,然后才是桑、槐、桐、枥等树木的硬柴。沾染了油腥气味的木炭,以及松、柏、桂、桧等含有油脂的木柴,朽坏的木器等不宜用来煮茶。唐人对水质的要求更为严格,陆羽认为山水为优,江水次之,井水最差。刘伯刍按煮茶品质的优劣,将天下水分为七等,第一为扬子江南零水,第二为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三为苏州虎丘寺石水,第四为丹阳县观音寺水,第五为扬州大明寺水,第六为吴淞江水,第七为淮水。到了唐宪宗年间,张又新撰《煎茶水记》,认为刘伯刍将天下水分为七等不正确,自己重新将天下水分为二十等:庆山康王谷之水兼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零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庆山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第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贵州王虚洞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第十七,郴州之加图泉水第十八,桐庆之严厉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唐代高官和富豪对饮茶之水尤为重视,如唐武宗时代的宰相李德裕,居住京城时不用长安水,饮茶之水悉数从常州惠山泉取来,以致为他取水的驿骑有了一个专门名目,名曰“水递”。三唐代主要有两种饮茶方式,唐代前期以煮茶为主,唐代后期及五代时兴点茶。陆羽的《茶经》中设专章对煮茶进行了总结,煮茶大致有几个步骤:首先,将茶饼炙干,用茶碾子碾成细碎的粉末,“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末之下者,其屑如菱角”;其次,在茶釜中煎水,当水面开始出现鱼眼般的气泡时,按水的多少放入适量的盐(其沸,如鱼目、微有声),此为一沸;当水四周像涌泉一样出现连珠时,舀出一勺水备用,随即用竹夹子在水中旋搅,并将茶末放入漩涡中心(缘边如涌泉连珠,出水一瓢),这是二沸;茶水沸腾,泡沫飞溅,这时将舀出的水加入茶釜止沸,并育汤花(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珠,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此谓三沸。煎茶三沸之后,就可将茶釜从茶炉上移开,向案上的茶盏中分茶。分茶要特别注意使沫饽均匀。沫饽即汤花,是茶汤的精华,细而轻者称“花”,薄而密者称“沫”,厚而绵者称“饽”。茶汤的煎煮有许多繁缛的程式,苏庆的《十六汤品》将茶汤分为十六等,与“老嫩”相关者三种:“得一汤”、“婴儿汤”和“百寿汤”;与“缓急”相关者三种:即“中汤”、“断脉汤”、“大壮汤”;与“茶器”相关者五种:“富贵汤”、“秀碧汤”、“压一汤”、“缠口汤”、“减价汤”;与“火薪”有关者五种:即“法律汤”、“一面汤”、“宵人汤”、“贼汤”和“大魔汤”,与饮茶时的豪饮相对照,煮茶汤成为一门精湛的专业技能,人们在煮茶过程中可以进行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据陆羽记载,唐代民间还流行将各种佐料加入茶汤中煎煮的饮茶方法,所加之物有盐、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物,除了这些佐料,有人还将酥、椒加入茶汤中煎煮,这种添酥煎的茶,与现代的奶茶相似。到了晚唐五代之时,又兴起了新的“点茶”风俗。所谓“点茶”,即是将茶末放在茶盏中调制成膏,然后注入沸水,形成茶汤。这种“点茶”方式,是明代之后重视原茶滋味的冲泡方式的过渡。如前所述,唐人惯好豪饮,但这种豪饮与饮茶和程序的讲究并不矛盾。如煮茶的过程,可谓绵密细致,至于“点茶”的过程,技艺高超者可以通过控制注水时的速度、落点和茶汤的温度、浓度等,在茶汤表面形成不同的物象,构成各种图案。《清异录》中记载,“使汤汶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四煮茶与点茶的茶具比较独特,以煮茶茶具为例,陆羽在《茶经》中详细进行了介绍,计有灶、釜、杵臼、规、承、芘莉、檐、朴、焙、贯、棚、穿、育等,并对茶具精洁提出了很高要求。唐人富足,器物多为精巧。在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金银器中,有一套唐朝皇室从事茶事活动的银质茶具,其中有茶碾子、茶罗、盐台、笼子、匙子等,以其中的三足盐台为例,其制作精巧、美轮美奂,可以窥见唐人饮茶追求精致的情趣。但陆羽在《茶经》中同时指出:能够在野寺山园随手而采,就地而烤,则制茶诸具都可废;如在松间石上放置茶具,则放置茶具的器物可废;如果在泉边涧畔煮茶,则水方、涤方等器可废,反映唐人追求朴野的真趣。五唐代文化无疑是强势的,是周边邦国习摹的标的,茶艺也不例外,对周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时,饮茶风俗已经波及位于唐朝周边的青藏高原和漠北草原地区。据《唐国史补》记载,吐蕃赞普储有寿州、舒州、顾渚、蕲门、昌明等地出产的各种名茶;而位于漠北的回鹘人来到长安之后,也常常大批购买茶叶。当代蒙藏人饮茶之好,肇始于此也。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朝廷召集百僧讲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此时。公元805年,空海弘法大师留学中国研究佛学,归国后,将中国的茶籽和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带回日本,并开始种植,日本逐渐有了自己的茶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的茶道。唐文化的输出,使中国的茶文化也快速推向世界各地。从“丝绸之路”到“茶马互市”,“茶”逐渐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唐代拥有的强势文化,对于茶及茶文化的输出,其传播力居功至伟。
唐代的饮茶风俗与名茶
作者: 王晓云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茶风俗 名茶 唐代 远古时代 物质生活 文化生活 社会经济 中国 
描述: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世界上各地的茶树、饮茶风俗均是直接或间接由中国传播,从而发展、普及。当茶叶刚被发现时,只是作为药用,远古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进化,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生活的交流,茶叶逐渐由药用演变为日常的饮料。
全文:唐代的饮茶风俗与名茶_王晓云.pdf
唐代饮茶风习
作者: 马忠民  来源:《思想战线》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时期 唐人 晏子春秋 可追溯 唐代社会 晏婴 饮茶 社会经济 江西 历史意义 
描述: 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距今千多年前已经开始,或可追溯更远."周礼"记周代祭祀用茶,"晏子春秋"记齐国晏婴"食茗菜".《神农本草》称久服茶茗,"令人有力悦志".人或以为神农时代就知道饮茶,恐未必如此.俗传神农氏尝百草,知药味.根据这传说推想神农氏已尝过茶,辨别了茶的性味,并...
全文:唐代饮茶风习_马忠民.pdf
从越窑青瓷盏托看宋代茶事的繁盛
作者: 唐纬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窑青瓷 宋代文人 茶文化 茶具 唐代 饮茶 宋徽宗 瓷质 煎茶 宋人 
描述:茶文化是中国人所独有的。从《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算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茶叶的国家。唐代以后,中国的茶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正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有茶事则必有茶具。在众多材质的茶具中,瓷质茶具以其物美价廉的特点成为茶事的首选。
全文:从越窑青瓷盏托看宋代茶事的繁盛_唐纬.pdf
唐越窑青釉横把壶
作者: 中国茶叶博物馆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方形  唐代  中国  出现  一侧 
描述:横把壶很多人都会认为横把壶是日本茶具,名为侧把壶、急须等。实际上,它们是中国唐代就盛行的茶器,现在非常受茶友喜欢的侧把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茶具。唐代的壶有两种,一种为执壶,又叫偏提、注子,呈喇叭形口,短颈,圆筒形腹,矮圈足。一侧有一方形流,另一侧有柄把。另一种为横把壶,小口,短颈,深长腹,一侧有长流
全文:横把壶很多人都会认为横把壶是日本茶具,名为侧把壶、急须等。实际上,它们是中国唐代就盛行的茶器,现在非常受茶友喜欢的侧把壶,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茶具。唐代的壶有两种,一种为执壶,又叫偏提、注子,呈喇叭形口,短颈,圆筒形腹,矮圈足。一侧有一方形流,另一侧有柄把。另一种为横把壶,小口,短颈,深长腹,一侧有长流,与长流呈九十度的一侧有一柄把,俗称横把壶。唐代早期的壶系烧水用具,到了晚唐,因点茶出现,不再把茶末放入茶釜中烹煮,而是放入茶碗中,注入热水点茶,这时的壶成了点茶的重要器具。 唐  越窑青釉横把壶高10.7厘米 口径4.1厘米  底径6.2厘米  小口,圆形腹,小圈足。壶肩一侧有一方形銎,与之成90度角的一侧有六方形壶流。壶口还配上小圆盖。釉色青黄,釉层较薄。此横把壶系煮水器。  晚唐  白釉横把壶高20.5厘米    口径7.0厘米   底径9.3厘米该壶出土于绍兴一带,釉层剥蚀厉害,壶流内残留泥土。湖南长沙窑、四川邛崃窑均有同类器型出现,系当时煮水器具。
唐-铜盒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之用  茶末  唐代  盒盖  由此可知 
描述:唐铜盒高5.4厘米口径7.8厘米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盒盖微拱,弧面圆润。盒身下部渐收,小圜底。唐代有各种形制的盒,大致可分为粉盒、油盒、镜盒。材质也多样,常见的有陶瓷类,还有金银类或铜铁类。陆羽《茶经》提到茶盒,只不过陆羽提倡以“剖巨竹”制作茶盒,以贮茶末。由此可知,唐代的各种盒器中,有一类是贮
全文:唐  铜盒高5.4厘米  口径7.8厘米 由盒身和盒盖两部分组成。盒盖微拱,弧面圆润。盒身下部渐收,小圜底。唐代有各种形制的盒,大致可分为粉盒、油盒、镜盒。材质也多样,常见的有陶瓷类,还有金银类或铜铁类。陆羽《茶经》提到茶盒,只不过陆羽提倡以“剖巨竹”制作茶盒,以贮茶末。由此可知,唐代的各种盒器中,有一类是贮存茶末之用的茶盒。
唐 长沙窑青釉“荼埦”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茶碗  长沙  唐代  这件  写成 
描述:唐长沙窑青釉“荼埦”高5.1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5.0厘米作为鲜有记载的唐代民间窑厂,长沙窑如何能与唐代名品“越青”、“邢白”相媲美呢?从这件茶碗中,可以窥见长沙窑生活化的设计、接地气的表达
全文:唐 长沙窑青釉“荼埦” 高5.1厘米 口径14.5厘米  底径5.0厘米   作为鲜有记载的唐代民间窑厂,长沙窑如何能与唐代名品“越青”、“邢白”相媲美呢?从这件茶碗中,可以窥见长沙窑生活化的设计、接地气的表达。这件青釉碗心刻有"荼"字,已十分明确这类碗的用途,可视为长沙窑青釉茶碗中的一个标准器。相比其他长沙窑的诗文茶酒器来说,这件茶碗照见不出诗意的表达,却有着接地气的直白,也许是告知使用者:“此是茶碗,不宜他用。”也许是当时长沙窑经营理念超前,根据客户需要特意订烧的。茶碗为什么写成“荼埦”?唐代前期,“茶”和“荼”并用,还有一个时期是混用,古时根据碗的材质,分别写成“埦”、“椀”、“鋺”。看见这只茶碗,有没有让你想起小时候用过的杯碗内或者底部,也有着家族姓氏的刻字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