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文档(3)
期刊(2)
报纸(1)
按栏目分组
茶史 (4)
艺文 (1)
器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9(3)
2004(1)
1995(1)
1989(1)
按来源分组
其它(3)
《农业考古》(2)
中华合作时报(1)
相关搜索词
“茶”的起源
作者: 倪捷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叶子  起源于  认为  茶经  唐代 
描述:都称为茶。历史上,关于茶的起源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说法:1.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据陆
全文:茶,起源于我国,由茶树植物叶或芽制作的一种保健饮品,同时,茶也泛指那些可以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出的饮料。后来,茶的意义又被引申,凡是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都称为茶。历史上,关于茶的起源时间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说法:1.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据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有人认为,茶的来历是一次神农在野外用釜锅煮水的时候,几片叶子刚好飘进锅中,而煮的那锅水也因为这几片叶子的飘入颜色变得微黄,饮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尝遍百草的神农判断这是一种很好的药物,从而有了茶。2.起源于西周时期: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表明,在周朝武王伐纣的时候,周武王就收到了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进贡的茶及其他一些珍贵产品。3.起源于唐代:这种说法是因为在唐代之前, “茶”字的写法为“荼”,后来唐代《茶经》作者陆羽在《茶经》中,将“荼”字改成了“茶”。所以有人认为茶起源于唐朝。(连载一)
唐代名茶
作者: 王岚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代名 福建建瓯 乐山地区 陕西紫阳 霍山黄芽 天目山 六安茶 武夷茶 径山茶 《茶经》 
描述: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顾渚紫笋,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阳羡茶同紫笋
全文: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 《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 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50余种,大部 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顾渚紫笋,又名顾渚茶、紫笋茶, 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 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 州(现安徽霍山)。 蕲门团黄,产于湖北蕲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 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 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 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 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 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 州。 香雨又名其香、香山,产于夔州 (现四川奉节)。 楠木茶又名木茶,产于荆州江陵 (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 以石廪茶最著名,其次还有林茶。 邕湖含膏,产于岳州(现湖南岳 阳)。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 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 (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 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 县)。 绵州松岭,产于锦州(现四川绵 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 阳),属蒸青散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 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郡(现陕西 安康、汉阳)。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 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 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寿州霍山(现安徽 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 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 宣城)。 天目山茶,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 姚)。 歙州茶,产于歙州婺源(现江西 婺源)。 仙茗,产于越州余姚瀑布泉岭 (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 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鸟嘴、麦颗、片 (鳞)甲、蝉翼,产于蜀州的晋源、洞 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 温江灌县一带)。 邛州茶,产于邛州的临邛、临溪、 思安等地(现四川温江地区)。 泸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泸州纳 溪(现四川宜宾泸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 (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产于汉州广汉(现四川 绵竹)。 界桥茶,产于袁州(现江西宜 春)。 茶岭茶,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 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 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 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 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 建南平)。
唐代的名茶与流通
作者: 布目潮沨, 王建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唐代 新唐书 茶叶 流通 湖北省 茶经 苏州地区 江苏省 名茶 国史 
描述: 一、序言眼下,我的手边放着在中国旅行时买的名茶“碧螺春”,这是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上海市茶叶分公司的产品,可它正式的名字是“洞庭碧螺春”,出产于江苏省苏州地区吴县的太湖周围,在清朝的崇德五年(一六四○年)曾经作过贡茶的。另外现在还有一种叫作“蒙顶黄芽”的名茶,这就是用唐代的一种名茶“蒙顶”之名出现的。这些虽都称作茶,可是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其中的品种是各式各样的。中国目前也有六大茶之说,把茶分为绿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红茶,上述的两种茶都是绿茶。
全文:唐代的名茶与流通_布目潮沨.pdf
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
作者: 王潮生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饮茶习俗 茶法 《茶经》 中国农业博物馆 点茶 茶末 饮茶方式 陆羽 少数民族地区 《广雅》 
描述: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所王潮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极为发达的鼎盛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物质基础及精神文明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饮茶风习的盛行。据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记载:开元中...
全文:浅议唐代的饮茶习俗_王潮生.pdf
唐 白釉碗
作者:暂无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岳州  白釉  各地  茶经  南北 
描述:唐白釉碗高3.7厘米口径13.0厘米底径5.2厘米唇口,斜腹,玉璧底碗。器内外施白釉,釉层较薄,施釉不匀。唐代南北各地窑口均烧茶碗,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
全文:唐  白釉碗  高3.7厘米  口径13.0厘米   底径5.2厘米唇口,斜腹,玉璧底碗。器内外施白釉,釉层较薄,施釉不匀。唐代南北各地窑口均烧茶碗,陆羽《茶经》记载:“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荈赋
作者: 晋•杜育  年份:2019 文献类型 :文档 关键词: 时节  初秋  公刘  茶经  书里 
描述:荈赋晋·杜育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产
全文:荈赋晋·杜育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瓯;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沈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若乃淳染真辰,色绩青霜,白黄若虚。调神和内,倦解慵除。产茶的地方是高大的山岳,满山都是荈草(即茶树)。这些茶树受到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雨水的滋养。初秋时节,农事暂时结束。邀上同伴去到山上采茶、作茶。煮茶用水要汲取岷江上游的所流下的的清水。选用的器具一定要是东瓯所制造的。如果酌取茶汤,则要用匏瓜作成的盛器,取法于周朝之贤王“公刘”飨宴群臣,酌酒用匏的饮用方式。“公刘”,古代周族领袖,传为后稷的曾孙。茶刚煮好的时候,沫是往下沉的,而细轻的汤花则浮上来,光亮鲜明好像耀眼的积雪,华丽灿烂又如欣向荣的春花一样。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等。《荈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曲赋类作品。它比唐朝陆羽的《茶经》要早四百多年,陆羽在其《茶经》一书里分三次提出杜育作品,这在《茶经》一书里实为罕见。由此也可看出《荈赋》在中国茶叶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