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宋子安


    宋子安著有《东溪试茶录》,对茶树生长习性、以及茶的栽培有研究。

 

   宋子安,生卒年未详,宋代学者,事迹无考。对茶树生长习性、以及茶的栽培有研究。

《东溪试茶录》约撰于1064年前后。蔡襄著;唐晓云整理校点;顾宏义主编的《茶录 外十种》一书对《东溪试茶录》的书名源流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讲解,这里参考并作相应整理如下:

南宋晁公武(约1104-约1183)在其《郡斋读书志》中作朱子安,宋刻《百川学海》壬集收“东溪试茶录一卷”题作宋子安集,《宋史》艺文志亦作宋子安,清末王先谦校刊本《郡斋读书志》在“朱”字下注说“旧钞作宋”。又《宋史》艺文志作“东溪茶录”,误脱“试”字。

文章一开头交代了此书的创新之处:“今书所异者,从二公纪土地胜绝之目,具疏园陇百名之异,香味精粗之别,庶知茶于草木为灵最矣。去亩布之间,别移其性,又以佛岭叶源沙溪附见,以质二焙之美,故曰《东溪试茶录》。” 全文约三千字,先是序论,次分总叙焙名、北苑、壑源、佛岭、沙溪、茶名、采茶、茶病等八目。比如“总叙焙名”这一章中对各个焙苑的历史沿革及所属各茶园的位置、茶品等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又比如“茶名”这一章中罗列了白叶茶、柑叶茶、早茶、细叶茶、稽茶、晚茶、丛茶等七种茶,指出其性状和产地。

这里节选一段《东溪试茶录》的原文供参考:(出自《壑源·叶源附》)

建安郡东望北苑之南山,丛然而秀,高峙数百丈,如郛郭焉(民间所谓捍火山也)。其绝顶西南,下视建之地邑。(民间谓之望州山)山起壑源口而西,周抱北苑之群山,迤逦南绝其尾,岿然山阜高者为壑源头,言壑源岭山自此首也。大山南北以限沙溪,其东日壑水之所出。水出山之南,东北合为建溪。壑源口者,在北苑之东北,南径数里。有僧居日承天,有园陇北,税官山,其茶甘香特胜。近焙受水,则浑然色重,粥面无泽。道山之南,又西至于章历,章历西日后坑,西日连焙,南日焙上,又南日新宅,又西日岭根,言北山之根也。茶多植山之阳,其土赤埴,其茶香少而黄白。岭根有流泉,清浅可涉,涉泉而南,山势回曲,东去如钩,故其地谓之壑岭坑,头茶为胜。绝处又东,别为大窠坑头,至大窠为正壑岭,塞为南山。土皆黑埴,茶生山阴,厥味甘香,厥色青白,及受水则淳淳光泽;民间谓之冷粥面。视其面,涣散如粟,虽去社茅叶过老,色益青明,气益郁然,其止则苦去而甘至。民间谓之草木大而味大是也。他焙芽叶遇老,色益青浊,气益勃然,甘至则味去而苦留为异矣。大窠之东,山势平尽,日壑岭尾,茶生其间,色黄而味多土气。绝大窠南山,其阳日林坑,又西南日壑岭根,其西日壑岭头,道南山而东日穿栏焙,又东日黄际,其北日李坑,山渐平下,茶色黄而味短。

本书详细介绍了建安东溪茶园及其历史沿革、生态环境、茶叶品质等情况。其中论述茶树品种特性和分类标准,以及茶树品种的演化过程的部分很有价值,为茶树育种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