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茶史   
  茶的起源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茶的典故   
  茶叶   
  茶树标本   
  名茶荟萃   
  茶树资源库   
  器物   
  唐以前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当代   
  其他国家   
  茶人   
  先秦至汉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代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国外   
     
  艺文   
  茶书   
  茶画   
  茶诗   
  茶艺表演   
  茶歌   
  茶俗   
  遗存   

冯开之

冯开之饮茶喜欢亲自动手,并有“白水先生”之称。

 

   冯梦桢(1548-1595),字开之,浙江秀水人,明代茶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著有《快雪堂集》。

冯开之《快雪堂漫录》曾记载“印泥制法”:“凡印色,在纸高起分许,毛槿可辨字,数百年后纸断里而鲜明如初者为上。其法:用芝麻捣取壳,浸羊胆汁中,待透起,微炒黄,不得令焦。磨碎,入水澄之,洎自浮出,与水和,取油贮磁罐内。切新白芨片子浸油内,明年有新白芨时,起旧片,用新片代之,愈换愈妙。其旧片须沥干,不耗油为佳朱砂用旧坑芙蓉砂,非此不佳。研极细,水飞过,其黄水切不弃,另一器澄之,砂凝器底,尚可入用。蕲艾新者,入汤煮去汁数过,以汁白不垢为度。取起用泉水或梅水漂之,水垢便易半月为度。艾白如雪,用之,若旧艾,不能白也。艾及砂油本无分两,调和得匀而止。”

明代茶人王稚登有一首诗曾提到冯开之的名字:《胡尔潜招同冯开之登君山》

暮色苍黄满碧窗,平沙漠漠鸟双双。

奇峰幻出云临槛,远黛浮来树隔江。

马走史公聊玩世,牛刀仙吏善为邦。

雄图欲起春申问,何处松根酹玉缸。

 

据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1630)记载:“冯开之先生喜饮茶。而好亲劳具事,人或问之,答曰:‘此事如美人。如古法书画,岂宜落他人手!’闻者叹美之。然先生对客,谈辄不止,童子涤壶以侍。会盛谈,未及着茶,寸倾白水而选之。先生未尝不欣然自谓得法,客亦不敢不称善也:世号‘白水先生’,其事流传至今。”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冯开之先生喜欢喝茶,而且喜欢亲自动手,洗茶具、生火、烹茶等各种事情都自己来。有人询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饮茶这件事就像美人,就像古法书画,怎么能交给旁人之手呢!” 听说这件事的人都称叹赞美不已。但是先生招待客人,一谈起话就止不住,童子洗净茶壶并侍立在一旁。当谈得正高兴时,还没有投茶于壶中,就倾倒白水入茶壶。冯开之先生非常得意于自己泡茶的技艺,一点儿也没有察觉到自己根本没有放茶叶,宾客也不敢不说好,因此世人都称冯开之为“白水先生”,这件事情流传到如今。

明代许次纾的《茶疏·饮啜》中记载了冯开之的另一件事:“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余尝与冯开之戏论茶候,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阴矣。开之大以为然。所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芳剩馥尚留叶中,犹堪饭后供啜漱之用,未遂弃之可也。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合论品尝,何知风味乎?

    文段意为:一壶茶汤,只能够斟两轮。第一轮茶味道鲜美,第二轮茶味道甘甜醇厚,第三轮时就因茶味淡而不愿意饮了。我曾经和冯开之开玩笑地讨论茶色茶味的变化:第一轮茶可视作亭亭立立、娉婷的十三四岁少女,第二轮茶可看作“碧玉破瓜”之年的十六岁女子,第三轮茶以后,就是儿女成行的妇人了。冯开之非常赞同我的想法。所以茶注要小,小的话两轮之后就已经倒完,宁可使剩余的茶香留于茶叶中,还可以供饭后漱口,所以不要马上倒掉。如果是大壶喝上好几轮,倒满茶后又大口喝下,有的人感觉茶汤太烫而停下来等稍微凉快一些,有的人愿意喝浓酽苦口的茶而感觉茶汤太淡,这样喝茶与农夫、工匠劳动得疲惫时只需要用白水解渴有什么区别呢?哪里谈得上品尝,哪里会懂得茶滋味呢?

 


Rss订阅